觀看高熱度電視劇《追風者》,深入探究民國曆史

央視熱播劇《追風者》已經播放至尾聲,隨着劇情的推進,觀衆追劇的熱情也空前高漲。

與傳統諜戰劇不同的是,《追風者》選擇了以民國金融體系變革爲背景,愛國青年成長爲視點,展開故事敘述。

該劇除了講述那個特殊年代小人物的生活百態之外,還通過劇情間接向觀衆普及了關於民國時期的十個歷史知識。

關於這十個歷史知識,你又知道哪些呢?

江西吉安劇中男主魏若來曾經因爲是江西吉安人,無法獲得會計學校畢業證,甚至在第一次面試央行工作時,也因爲是江西吉安人,這一出生,而直接被拒了。

那麼,國民黨爲何提起江西吉安就如此忌憚呢?

吉安的與衆不同,源自於吉安創造了中國革命和中華蘇維埃史上的衆多第一。

在江西吉安的井岡山,我黨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啓了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篇章,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第一所紅軍學校、第一所紅軍醫院,都誕生在這裡。

江西吉安和井岡山爲革命培養了新生力量,保障了部隊的戰鬥力。

立信會計學校

劇中男主魏若來在上海就讀的會計學校,大概率就是立信會計專科學校。

1927年1月,著名會計學家、教育家潘序倫在上海創辦會計師事務所,借用《論語》中“民無信不立”之意,將其定名爲“立信會計師事務所”。

1928年起,潘序倫先後創辦立信會計補習學校、函授學校、專科學校和高級職業學校。

爲了方便上海各區學生就近入學,立信僅在上海一地就曾設有11所分校。

1937年,立信會計專科學校正式成立,校舍位於北蘇州路1040號。

後因日寇入侵,上海淪陷,向社會募集經費,學校教學得以延續。

是年春,立信教育事業開始向外地省市進軍,率先在重慶開辦分校,之後的10餘年間先後在桂林、蘭州、柳州、衡陽、梧州、北京、廣州、南京、天津、香港等地辦起各級分校。

1941年,學校建立了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現立信會計出版社)。

1942年,學校主體輾轉遷到重慶,1946年返滬辦學。

1947年春,遷入徐虹北路柿子灣新建校舍。

1952年秋,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立信會計專科學校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

1992年4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爲立信會計高等專科學校。

大姐

《追風者》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年的上海,這個時候,國民黨高層的首要政治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爲軍費輸血。

劇中虞世清,張明全口中的孔先生,就是孔祥熙,時任南京國民政府工商部部長,而大姐就是孔祥熙的妻子宋靄齡。

這個女人外表看上去素雅嫺靜,很少出現在政治舞臺,實則是一個城府很深、手腕高明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宋靄齡一生都在盤算着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實現利益最大化。

她此生最大的傑作就是促成了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婚姻。

從而使宋家成爲了20世紀中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

在劇中,她爲了謀取私立,不惜暗中操控庫券交易,導致上海老百姓賠得傾家蕩產,而她自己則賺得盆滿鉢滿。

在現實歷史上,宋靄齡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投機者。

1942年,由宋靄齡主導的“鯨吞美國公債案”,直接導致孔祥熙下了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陷入了經濟危機,面對侵略者的不斷挑釁,國庫資金卻捉襟見肘。

迫於無奈,蔣介石只能向美國政府請求支援,經過多方努力,美國答應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的貸款,用於抗日。

爲了穩定物價,孔祥熙和蔣介石商定,拿一億美元用作發行美元公債的準備金。

宋靄齡指示孔祥熙暗中操作公債,買空賣空,共鯨吞國幣26億4700萬元。

此案暴露後,蔣介石迫於美國方面壓力,甚至一度對孔祥熙動了殺心。

宋美齡得知蔣介石真實意圖後,偷偷給宋靄齡報信,讓其一家趕快攜款潛逃,才讓宋靄齡和孔祥熙夫婦得以保住了性命。

宋先生

劇中沈圖南的直接領導宋先生的真實身份則是時任,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的宋子文。

同時也是宋靄齡和宋慶齡的弟弟、宋美齡的哥哥。

他是一位能力出衆的金融大佬,也是孫中山先生特別倚重的財政人才。

1923年2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急需財政人才,宋慶齡將弟弟宋子文推薦給他。

1924年8月2日,中央銀行宣佈成立,孫中山任命宋子文爲中央銀行行長。

在孫中山執政期間,宋子文一直備受器重,可到了蔣介石執政後,孔祥熙在宋靄齡的幫助下逐漸取代了宋子文在國民黨內部的地位。

最終,宋子文讓出了財政部長的位置給自己的姐夫孔祥熙。

在家族關係上,他們是姐夫和小舅子的關係,在政壇地位上,他們卻是彼此對立的個體。

這一點,在劇中沈圖南和虞世清的內鬥上,也能充分體現孔宋之間的矛盾衝突。

四大家族的關係

有道是:蔣家天下陳家黨,宋氏姐妹孔家財。

蔣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領軍人物,有了蔣介石的才能和野心纔有了曾經煊赫無比的“四大家族”——“蔣宋孔陳”。

蔣控制的是政治,陳控制的是黨,宋孔兩家先後擔任財政部長,長期把持國家的財政大權。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四大家族利用戰爭時期的新情況,極力加強官僚資本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大發國難財,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迅速膨脹和壟斷地位的加強,是依靠政治特權和經濟掠奪來實現的。

它掠奪的對象不僅有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還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階級。

而四大家中最有錢的就是孔家,劇中提到的大姐宋靄齡和孔祥熙夫婦。

在那個動盪年代,宋靄齡算是最精明,也是最狠的一個。

她深知財力的強大驅動力,不擇手段的斂財,讓底層人民苦不堪言,卻讓孔家的實力越發雄厚,地位超人。

《追風者》沈圖南,每一次拍胸脯做出承諾,皆是因爲他相信宋先生的爲人,但他不知道,即使是宋先生,也扛不住宋靄齡強橫的財富權力。

魏若來一個月50塊屬於什麼收入水平

當時的社會底層黃包車伕,跑上一英里,相當於現在跑1.6公里才賺五分錢,而大部分的車伕一天連五毛錢都掙不着,一個月不吃不喝不休息也就不到15塊。

所以魏若來的收入已經算是妥妥的社會中上層水平了。

這也就不難理解,阿文因借了幾百大洋選擇跳樓時那種絕望和無奈了。

普通車伕就算不吃不喝跑一輩子黃包車,恐怕也賺不到那麼多錢。

銀本位和假銀元

《追風者》時期的中國,是全球僅存的用銀大國,實行的是銀本位,貨幣是銀元俗稱大洋。

同時期歐美列強早已進入了金本位,就連日本也依靠着清朝的兩億白銀賠款進入了金本位,這就導致了銀價大跌。

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就意味着貨幣在國際上貶值了,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銷往國外的商品會因爲單價便宜而增加數量。

在1930年前後的十年裡面,中國民族工業和經濟狀況出現了短暫繁華。

大城市民衆手中積累了一部分財富。

劇中的假銀元案,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暗中操作,想要從國民手中搜刮銀元充當軍費,但又不能明搶,便通過了投放假幣換取百姓手中的真銀元。

三民主義

劇中沈圖南忠於的是三民主義,是由孫中山先生提出的。

它是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

孫中山設想通過三民主義的實施能夠“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進而實現國富民強、天下爲公的大同社會。

可惜後來的上位者蔣介石對三民主義解釋的實質,是儒化三民主義。

他將孫中山描述爲中國儒家倫理道德的集大成者,將儒家倫理道德與三民主義融爲一體,使之成爲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精髓”,進而在全國範圍掀起思想文化上的尊孔復古。

在這一過程中,蔣介石還充分利用了戴季陶主義。

隨着三民主義被儒化,其原有的民族民主革命與現代化之精神也逐漸消解與湮沒。

沈圖南先生忠於的一直是中山先生,他只是錯誤的認爲,當今的國民政府依然是繼承了中山先生的遺志的。

一二八事變

又稱“一·二八淞滬抗戰”或“上海事變”,是指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帝國主義爲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對上海閘北區的進攻。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遭到第十九路軍的奮力抵抗。

在隨後的日子裡,中日雙方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瀏河、八字橋等地展開了多次激戰。

日本軍隊在淞滬抗戰中遭受了沉重打擊,死傷近萬人,四度更換主帥。

最終,在英、美、法等國的調停下,中國和日本於1932年5月5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上海爲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至蘇州、崑山一帶駐軍,而日軍則可留駐上海。

這場戰役中,第19路軍與上海民衆同力抗日,以宋先生爲代表的財政機構確實爲籌措軍費費心費力,家國意識清晰可見。

電影

劇中沈圖南的妻子蘇辭書爲了丈夫,參演了一部電影。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確實擁有了首度獲得國際榮譽的電影《漁光曲》。

影片講述了漁家子弟徐小貓、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繼承人子英之間的悲歡離合,兩代人之間的故事折射出舊中國各階層人民生活的飄零動盪。

20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電影大都是神怪武俠這樣脫離現實的商業片。

《漁光曲》則首次在銀幕上展示了那個年代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悲苦人生,是一部典型的右翼電影。

劇中安排蘇辭書飾演電影,是否在暗示她的真實身份,不得而知。

關於《追風者》你還發現了哪些有趣的歷史知識呢?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