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不懼關稅戰 中國過去幾十年做對了什麼?(陳平)

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政策,恐引爆經濟衰退及通膨。(美聯社)

爲什麼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在其他國家都能把人家吃幹抹淨,卻只在中國碰到了巨大的阻力。現在美國從上到下都在宣傳中國和美國的競爭是不公平的,甚至很多國內相信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也這樣認爲。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以前的同事總講一件事兒——鄧小平做對了什麼?他認爲是改革開放,因爲他認爲改革開放就是對西方單方面的開放,只要這樣做,自然就會成功。他認爲經濟學的基本道理就是,全球化一定是資本向稀缺的地方流動。

那什麼地方資本稀缺呢?當然窮的地方稀缺了。所以他認爲,全球化當然有利於窮困的地方,而不是有利於富裕的地方。但這個話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資本是向稀缺的地方流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早就實現全民富裕了。

我們看到的實際的情況是,越是窮困的地方越需要資本。提高老百姓的教育水平,改善醫療待遇,搞基礎建設都需要錢,這些是社會主義國家纔會做的事情。資本只會到有利可圖的地方去,根本不會去窮困的地方。

那什麼地方有利可圖?有一個說法,叫「資源詛咒」,一旦某個地方發現了石油、礦產,跨國公司就馬上來了。跨國公司來了以後,立馬收買本地政府,將控制權握在自己手裡面。跨國公司利潤拿大頭,當地的老百姓只有一個基本的生存工資,因此越是資源豐富的國家,越是長期貧困。所以資本怎麼可能向稀缺的地方流動呢?

我認爲我們國內主流經濟學家的一些說法非常荒唐,只強調改革開放做對了,但完全看不到其他對金融資本開放的國家,包括東歐、蘇聯,以及南非等大部分國家都變得更差了。最典型的例子是阿根廷。20世紀初,阿根廷的人均GDP比美國還高,但後來阿根廷的農產和礦產都被美國的跨國公司控制了,經濟也一落千丈。

那麼他們不願意提的是什麼呢?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同時,提出了「四個堅持」。正是因爲做到了「四個堅持」,中國的改革開放纔沒有被西方的跨國公司完全征服,但當時的情況也是很危險的。

舉個例子,跨國公司到中國投資,絕不是像許多中國人所想像的那樣,要把先進的技術傳給中國,他們到中國來,首先就是要佔領中國市場,消滅中國的競爭對手。

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國企有好些名牌,比如上海生產的汽車手錶,南京生產的收音機等。最後跨國公司收購了這些品牌以後,就把這些品牌作廢了,然後帶進了美國國內的一些普通生活用品,比如牙膏、肥皂和家電的產品等,佔領了中國市場。

同樣,在解放前,中國對西方資本敞開大門。中國的民族資本只有紡織廠、火柴廠,根本沒有鍊鋼廠、汽車廠。在跨國公司大舉入侵的情況下,中國能一點一點建立起自己的民族產業,包括國營的和民營的,而且逐漸能夠和西方國家競爭,中國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是寶馬集團(BMW)和華晨集團共同設立的合資企業。(圖:觀察者網)

道理很簡單,因爲中國的國家主權是完整的,中國有自己的產業政策,並沒有像東歐和蘇聯一樣,允許外國資本完全自由進入。反而是要求,外資要跟中國企業合資,而且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不能全部都從西方國家進口。

然後中國變成了組裝廠,並不斷提高零部件的國產自有率。等自有率提高以後,供應鏈起來了,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就發現,自己建立的獨資汽車廠,也可以和西方國家競爭。家電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段時間,日本的家電幾乎佔領了中國的市場,中國就實行了一定程度的保護性關稅。民營企業一看關稅的利潤差價如此之大,就紛紛的投資家電產業,從日本引進生產線,很快就靠着自己的勤奮,逐步改進。很快,中國的家電就可以和日本和韓國的產品競爭了,甚至現在後來居上。

中國有自己獨立的主權,有自己的產業政策,不允許外國資本無條件的自由進入,而是有條件的合資,並提高國產零部件的比例,這是中國特有的產業政策。

包括中國經濟特區的開放,如果是全面開放,那麼中國可能跟前蘇聯一樣,立刻變成西方跨國資本的殖民地。但試驗特區有限程度地開放,就讓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可以在和跨國公司競爭的過程中,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並逐步改進、後來居上。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對美國非常崇拜,當時有流行的一個說法是哪個國家和美國好、哪個國家就能發財,完全看不到被美國剝削的國家。當時中國人也願意跟美國合作,到美國企業工作,但是進去以後,就會發現美國企業有天花板。你做的再好也是白人當道,中國人在美國企業、日本企業工作永遠是給人家打工的。

這時候中國文化裡「以天下爲己任」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這一點非常重要。中國人寧願放棄跨國公司裡高管的高工資,也要自己出去創業。所以很多中國的國企和民企能夠後來居上,這是重要原因,而不是像印度文化一樣,到跨國公司裡工作、做高管以後,就得意的不得了,就能滿足人生的願望,中華民族不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國內的某些經濟學家基本上已經崇美到了沒有基本常識的地步,包括最近有人說,只要產品有創新、性能比較好,就不怕賣不出去。華爲的手機和5G,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了,但美國還是用國家安全的名義,封殺中國民營企業的競爭力。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回顧一下,爲什麼中國有大批的廉價產品佔領美國市場,這是誰幹的?這其實是美國的壟斷企業乾的,其目的是爲了給壟斷資本牟取超額利潤,給不到1%的富人積累財富。但是犧牲的是中產階級的利益。

現在川普和萊特希澤在宣傳美國的製造業多麼重要,只有打關稅戰,美國製造業才能迴流。但美國的實際的情況,恰恰是美國普通老百姓、普通的工人、中產階級不願意乾製造業,願意幹服務業。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我看過一個採訪,討論爲什麼現在美國海軍不如中國?中國造商船也好、造軍艦也罷,速度比美國要高几百倍,跟下餃子一樣。這是因爲造船的工作很辛苦,也非常危險。尤其電焊工非常辛苦,要在惡劣的環境下操作,而且機器自動化以後很容易被取代。

所以美國招不到製造業工人,因爲製造業工人的薪資和在星巴克打工差不多。那在星巴克打工多舒服,沒有生命危險,又可以開空調,衣服乾乾淨淨的,而且星巴克店開那麼多,在富裕區、貧困區和國外都有,它的流動性比製造業好得多。

所以現在美國製造業回不來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美國自己服務業的待遇太高。因爲美國服務業不能出口的,他可以自己最規定最低工資,不斷的提高最低工資。

本來可能美國人週末要去看球賽,但現在突然之間跟上中國製造業的強度。中國製造業的工人常常加班,低工資但又要拚命幹活,這樣美國老百姓才能享受到大量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他們已經用慣了中國產品,現在突然打貿易戰,讓他們不用中國產品,是不會有結果的。

現在美國商店裡賣的衣服幾乎都是中國生產,貿易戰開打以後,就有一部分轉到了拉美國家和印度去生產,但它們生產的衣服一洗就掉色,中國的產品價格便宜,質量又好,跟中國脫鉤,你找不到替代產品。

現在美國宣傳中國廉價、優質的商品,動搖了美國的國家安全。這實際上是美國自己活得太舒服了,這就像榮國府裡王熙鳳底下的那些公子哥,每天吃喝嫖賭,什麼也幹不成,最後怪劉姥姥家的孩子太勤勞了,把他們養嬌了。

世界上有這種邏輯,有這種道理嗎?對這種輿論,我認爲中國的媒體要堅決反擊,美國不想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反而把錯全部推到其他國家身上。這既不能解決美國的問題,還加劇了世界的混亂。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提醒我們國內的年輕人和經濟學家,看清世界大勢。我非常贊成中國商務部堅決反制、對美國打貿易戰奉陪到底的做法,而且要抓緊時間。這個時間表應該掌握在中國的手裡,而不是川普手裡。退讓是沒有結果的,只會讓美國得寸進尺,雖然美國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會動搖中國改革開放近60年的成果。

(作者爲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