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現金、托育牌盡出 依舊不敢生

臺中雖稱幸福宜居城市,仍是敢婚不敢生。圖爲臺中市政中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中市人口攀升至286萬人,近10年,每年平均增加1.4萬人,穩坐全國第二大城市,逆襲少子化浪潮成全國異數。不過,臺中雖稱幸福宜居城市,仍是敢婚不敢生,地方政府爭打現金牌與托育牌,依舊難解少子化國安問題。

靜宜大學社工與兒少系副教授王秀燕說,時下年輕人熱議話題是「你凍了沒?」女生凍卵、男生凍精,因年輕族羣精算,可能要過30歲纔有能力組成家庭結婚,但需要年齡更長才認爲具備生養小孩能力,愈拖愈晚,「凍精」與「凍卵」話題流行,凸顯晚婚、生育率下降。

臺中市人口逐年成長,結婚率六都第一,生育率六都第二,排名六都前段班,但細究每年人口成長1.4萬人,生育率卻無法按比率成長,出現幸福城市「敢婚不敢生」現象,全國經濟面與低薪問題若無解,生育率還要探底。

不少地方政府財力窘困,但祭出「生育補助」毫不手軟,例如緊鄰的彰化一胎3萬元,臺中只有2萬元,不少人準備生育前遷戶籍到彰化,但孩子要進入托育年齡時又遷回臺中,領取更高的托育津貼,讓年輕家長有如候鳥,逐津貼而居。

敢生、想凍卵凍精都還算好事,但地方政府「東省西挪」編生育補助、托育津貼預算,造成縣市預算大幅成長、生育率卻年年照降,連龍年效應都救不了生育率,跌破專家眼鏡。

生育補助或托育津貼都是基本款,各縣市打現金牌、托育牌,對本來就想生的年輕家長不無小補,但多數年輕族羣仍無感,不願爲了一時的補貼生小孩,可見寄望基本款提高生育率,根本文不對題。

從經濟面着手,各行業「無差別」低薪,工作多年平均仍只3、4萬,但物價、房租飛昇,生活成本高,適齡結婚與生育的年輕人無力負擔,加上生活與工作壓力大,深怕無法照顧好孩子,教養品質仍是考量重點,政府生育補助、托育津貼聊備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