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盧秀燕打民生牌 凸顯賴清德躁進愈說愈錯

臺中市長盧秀燕(右)昨預告,她將投入全國反罷免輔選。記者遊振升/攝影

當臺中市六席國民黨立委罷免案進入關鍵階段,市長盧秀燕主動出擊,強調這場「大罷免」是無差別、報復性的政治動員,點出優質立委遭集體狙擊。盧也從市政與民生角度出發,爲藍營反罷免戰略定調。對照賴清德總統「團結十講」中的「雜質說」及歷史事實爭議,賴盧的政治語言與選舉節奏,出現清晰對比。

盧秀燕在反罷免行動,選擇以「市長」角色出場,並非退居次線,而是有策略維持市政形象,爭取中間選民理解。她點出罷免行動背後的政治動機,「執政黨選輸不甘願、想借此重選立委」,明確形塑「民主機制被操弄」的民間焦慮感;對比賴清德全黨動員支持罷免的舉措,盧有反將一軍的效果。

盧秀燕說,「反罷免成功,是提醒執政黨應多關心民生、少搞政治」,呼籲大家一起出來投反罷,可有效提醒執政黨重民生輕政治。原本是政治語言,但被盧改爲民衆共同利益的訴求,結合即將登場的多場造勢,搭建出「非政黨、反操弄」的行動氛圍,爲藍軍凝聚士氣找到出口。對於基層支持者而言,「反罷免不是爲了藍營,而是爲了守住願意做事的立委」,這種感性訴求,更能打動人心,拉擡實際動員率。

反觀賴清德「團結十講」吹起大罷免號角,但演講內容出現不少爭議,第二講的「打掉雜質」說,更逐漸發酵;結果,賴昨天在新竹又說,一九四六年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臺灣是沒有派員參加的」,藍營翻出史料,指徹底的、百分之百事實錯誤,也凸顯賴愈說愈錯的躁進。

簡言之,盧秀燕選擇以民生定調、非政治化語言起手,再慢慢轉入對中央執政的不滿與反擊,是一種從中間出發、逐步凝聚基本盤的策略。

當大罷免白熱化,盧能否維持理性母雞形象,同時激發羣衆對藍營立委的不捨與同理,將決定這場反罷免戰役最終是否能打出反轉劇本。從目前藍營「守中帶攻」、綠營「多講多錯」發展來看,盧的出場節奏穩中帶進,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