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加強促統起手式 5年內有動作
中共透過法定程序設定「臺灣光復紀念日」後、川習會前夕,新華社發表中央臺辦立場「鍾臺文」文章,主要用意是爲「臺灣問題」定調,其中高舉「中華民族、中國人」認同,對內和對兩岸強調臺灣問題是「兩岸中國人」的問題,對外尤其是對美,意在宣示臺灣問題不容外力干預的堅定立場。
中共試圖透過新華社這篇定性式文章,爲臺灣問題設定中國框架,即若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則雙方「完全可以坐下來對話溝通」,化解矛盾,累積互信。這話沒說的另一面是,若不認同兩岸同爲中國人,甚至認爲可走向兩國或一中一臺,兩岸自無溝通可能,北京只能採單邊措施。就此而論,此文可視爲北京預告加強促統的起手式。
這一段時間中共爲此持續鋪陳,從習近平給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賀電提及「推進統一」,四中公報「推動統一」,人大常委會通過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王滬寧在光復大會大談「統一後」好處,到新華社在川習會前「鍾臺文」,連串動作都在爲未來「促統」預熱,今後五年(即十五五涵蓋之二○二六至二○三○年)必有新作爲。
「鍾臺文」從歷史、民族、聯大等國際層面,談到臺灣地位歸屬,最終總結在「臺灣問題必然要由中國人自己解決」,調子雖偏軟,也未提及最強硬的「不放棄對臺使用武力」,但政治立場和前提並未鬆動,仍強調體現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臺海和平定海神針。
至於國共互動,「鍾臺文」留下兩道重要線索。一是提及一箇中國原則見諸雙方各自相關規定,「臺灣也有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的相關規定」。此處所提,從臺灣立場當然是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條例。此外,文章提到九二共識保留「各表一中」說法,此說與習、鄭賀電內容一致,凸顯國共交往不會偏離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本軌跡。
賴政府當然不會接受,陸委會的迴應並不令人意外。然而,賴政府用「體制之爭」來對抗北京的「中國框架」,問題在於兩岸僵局持續,賴政府不積極思索突圍,爲臺灣爭取主動權,甚至從抗戰、光復等話語權及法統立場一再退縮,臺灣更難在臺海及美中臺博弈中掌握自己命運和未來,這難道是賴總統所樂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