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大法官難產 總統、立委都有責
去年十月出缺七名大法官後,再也沒有做過任何判決與暫時處分,影響民衆權益至大。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然而,憲法法庭昨公開受理「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案書狀,外界質疑「是不是要證明有在做事?」憲法法庭之所以出現僵局,分別握有提名權的賴清德總統和表決權的立法委員都難辭其咎,若堅持「你的人我就是不用」思維,二○二七年謝銘洋、呂太郎、楊惠欽及蔡宗珍都任滿,將只剩四名大法官,慘況難以想像。
去年十月出缺七名大法官後,再也沒有做過任何判決與暫時處分,影響民衆權益至大,且中央政府總預算、財政收支劃分法、憲訴法、選罷法等政治性案件都等着大法官處理。憲法法庭無法運作,連前大法官黃虹霞都數度開砲,面對人民的聲音,不能裝聾作啞。
臺中市高鐵新市鎮自辦市地重劃區重劃會九月四日聲請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恰好成了給憲法法庭一份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的評決門檻,依現制只需要五名大法官參與評議,過半同意即可,且作出來的還是「判決」,可暫堵怠惰之疑。
但這與「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不同,燃眉之急的案件仍需要十名大法官參與評議,宣告違憲也要有九票,只要蔡宗珍、朱富美、楊惠欽迴避,就不會有結果。八名大法官平時仍在審查案件受理與否,並非真的「閒閒沒事幹」,只是「辦不了真正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