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AI風控成金融獵巫 無辜民眾受害

打詐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袁寬仁

銀行配合金管會要求,運用AI技術調高風控機制,希望提升防詐效率,此舉立意良善,能及時攔阻可疑資金,維護金融秩序。然而,AI依舊僅是工具,非萬靈丹,當大批程式碼面對複雜多變的人性與生活場景時,換來的就是寧可錯殺也不放過的「金融獵巫行動」。

社會充斥大量「帳戶遭鎖」求助文,受害者涵蓋零工經濟者、高頻交易者與不諳數位操作的中高齡長者,這些族羣的帳戶應用方式符合「快進快出、多筆小額、使用閒置用戶頭」等模式,恰巧遭AI偵測鎖定,這些人並非詐騙集團,卻被系統貼上「異常」標籤,提款、轉帳甚至網路銀行功能受限,生活立即受衝擊。

臺灣向來以科技實力自詡,在面對內部的社會治理挑戰時,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應對方式卻顯得粗糙且缺乏彈性。金融業與政府部門合作爲打詐而成立的「鷹眼識詐聯盟」,體現公私部門聯手打擊犯罪的決心。但當打詐的利劍指向無辜的民衆,社會必須嚴肅反思,難道身爲科技大國,就只能拿出這種「一刀切」的管制手段嗎?

面對社會輿論與立委質疑,金管會已要求銀行提出改善方案,亡羊補牢後,制度能否真正落實,仍需時間觀察。

打詐是全民共識,但AI防詐若無「人性化」與「包容性」設計,可能將日常金融生活化爲高風險場域,形成制度性排除。科技防詐與公民金融權益間,必須審慎考量制度公平與金融包容性,唯有兼顧效率權益,AI防詐才能真正成爲維護社會信任與金融正義的制度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