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其他高手的訣竅
楊振寧思維方法的第三個啓示:觀察和分析高手的關鍵訣竅。楊振寧的一大訣竅,就是他自己也會主動地去觀察和分析其他高手的訣竅。先說楊振寧的導師泰勒,泰勒被稱爲“氫彈之父”,是一位天才的物理學家。泰勒的風格非常獨特,他簡直就是物理學界的“話癆”。什麼意思呢?他每天(注意啊,是每天),他都會提出很多不同的學術想法和研究思路,就像趵突泉一樣突突突地往外冒。但是呢,這些想法大部分是錯的,說得多,錯得也多。這是楊振寧的評價,楊振寧說,他的老師泰勒經常會搞錯。
但是呢,楊振寧還是很佩服他,爲什麼呢?咱們接下來講的纔是重點,泰勒雖然會想錯、會說錯,但是當別人向他指出了錯誤以後,他會立刻接受,承認錯誤,然後去想正確的方向是什麼,這就很了不起。因爲絕大多數人是不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的,總是想着要維護自己的觀點,我們說這是爲了面子也好,爲了自尊也好,反正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你看,泰勒這麼一位大物理學家,他每天都在犯錯,但是每天都在承認錯誤。所以在這個“犯錯+改錯”的持續循環中,泰勒的“進化”速度是不是肯定特別快?所以他纔是一個大牛啊。
楊振寧跟着泰勒學習,耳聞目睹泰勒的風格,感觸非常深,因爲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中國人的做事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的習慣是把事情想清楚了以後再發表意見,所謂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行啊,不會隨便亂說話的,萬一說錯了豈不是很丟人啊?而跟着泰勒讀研究生,給楊振寧的衝擊和啓發特別大,他發現原來犯錯是沒有關係的,犯錯了承認就好了,馬上改正,這樣一來進步就特別快。還有一點我們要注意,泰勒雖然容易犯錯,但是不可能全部都是錯誤吧。假設他平均每天能產生出10個新的想法,哪怕其中9個是錯的,但是仍舊還有1個是對的,那每天積累1個好想法,是不是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呢?這樣來看的話,泰勒的工作風格雖然表面上看很奇怪,但是實際上非常有效,也非常高效。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於是我們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我們怎樣讓自己更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請別人來幫我們指出其中的錯誤?
二、我們怎樣讓自己的思維更活躍,逼迫自己每天產生一些新的想法,讓頭腦處於一種持續激發的狀態?
這兩個問題,我覺得你是可以好好想一想的。
說完泰勒,再說費米。費米是楊振寧特別欽佩的一位大物理學家,甚至楊振寧出國留學之前就想着將來能不能拜費米爲師,但是到了美國以後,因爲某些原因,沒能實現這個願望,才轉投泰勒門下。那麼費米厲害在哪裡呢?楊振寧的評價是:費米是“最後一位既做理論,又做實驗,而且在兩個方面都有第一流大貢獻的大物理學家”。我們前面講過歸納法和演繹法,我們也知道物理學家通常分爲實驗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但是費米則是兩棲的物理學家,在兩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而且你要注意楊振寧用的一個表達,“最後一位”,意思是費米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做到了。費米做研究,非常紮實,腳踏實地,因爲他是一手做實驗,一手做推演。他既是實驗天才,又是理論天才。這會帶來一個什麼好處呢?就是費米看待物理學,看到的是物理學的整體,看到了整體之後又有什麼好處呢?他就會有非常好的判斷力,或者說,非常好的“品位”。這個判斷力就體現在他總是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什麼是物理,什麼不是物理?”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個問題實在有點太簡單了?你可以認爲,物理學家研究的東西都是物理,物理學教科書上的東西都是物理,物理學期刊上刊載的論文都是物理,但這種判斷只是表面層次上的。而費米思考的是物理學的實質,是那個真正的、可信的物理學應該是什麼。在這一點上,楊振寧與費米可以說是惺惺相惜。因爲他們都一致地堅信,只有與具體的物理學實驗相聯繫的理論構想纔是物理,而純粹的理論推導,純粹的基於數學的理論構造都不是物理。就像前面我提到的,弦理論和多元宇宙理論,楊振寧都不看好。因爲楊振寧正是從費米的身上學到了這種可貴的物理學判斷力。
好的判斷力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是什麼呢?可以說,至關重要。因爲好的判斷力會告訴你,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真正值得你花時間去投入做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沒有好的判斷力,那麼我們就會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不值得做的事情上,花在毫無希望、不能有結果的一廂情願上,花在沒有必要的內心糾結和精神內耗上。
那怎麼纔能有好的判斷力呢?我就講兩點。第一點,判斷力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好的判斷力一定是基於知識和經驗的。在某個領域,如果缺少必要的知識,缺少足夠的學習和訓練,判斷力就免談。你以爲你有判斷力,恐怕只是幻覺而已。第二點,判斷力需要我們超越日常經驗、現象描述和表面觀感,迫使自己在本質層面去思考。比如說,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是“成功”的,那麼你是不是得好好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是‘成功’?”如果你希望你找到一個人,你可以好好地愛他,並且把這種愛維護好、保護好,那麼你是不是得想明白:“到底什麼是‘愛’?”
我們在回答這些基本問題的時候,肯定不能只是查一下詞典,看看詞條中給出的定義是什麼。這些定義都沒啥用,因爲它們只是一些表面上的解釋。而我們需要的是深刻的、本質的理解。而這種本質層面的思考,也是可以訓練的,換句話說,你只要有意識地經常讓自己這樣去思考,那麼你這方面的能力也會慢慢地“長”出來。所以,看完楊振寧講費米,我便給自己也定了一個flag,那就是:一定要訓練出一種本質層面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