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美伊以停火易,和平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曉靜

以色列、伊朗和美國三方本月跌宕起伏的軍事衝突,最終以出人意料的停火按下暫停鍵。然而,停火易,和平難,特朗普政府將如何應對當前的中東局勢令人生疑且難以預測。美聯社指出,其原因在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實質上已將美國傳統的國家安全決策機制邊緣化,將政策諮詢和決策權侷限於在白宮運作的極少數高級顧問小圈子”。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副所長秦天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分析說,特朗普在此次以伊衝突中採取了“有限介入”策略,旨在平衡國內政治支持與減少軍事捲入,既迎合民衆反戰情緒,又對抗伊朗。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派遣轟炸機襲擊伊朗核設施時,他寄望於既能幫助盟友以色列削弱德黑蘭核計劃,又能恪守避免深陷持久戰的承諾。6月23日,特朗普一改強硬姿態,在社交媒體宣佈以色列與伊朗達成停火,宣稱自己有能力將這對宿敵拉回談判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分析稱,多年來,以伊長期處於“暗戰”狀態,而最近12天的空襲將雙方衝突推向頂峰。特朗普雖信心滿滿地預告“全面徹底停火”將至,卻隻字未提具體協議條款,令外界質疑這份脆弱的停火能否持久。

“以色列已達成諸多目標……伊朗則一直在尋求退路,”美國負責中東事務的前國家情報副總監喬納森·帕尼科夫向路透社表示,“美國希望這(停火)是衝突終結的開端,關鍵在於後續是否有策略支撐。”

美聯社觀察到,長期爲政府提供諮詢的外部專家,如今被迫如公衆般緊盯特朗普的社交媒體動態,試圖揣摩其意圖或捕捉事態轉折。國會亦似被排除在決策圈外——高層議員僅收到特朗普6月21日突襲3處伊朗核設施的簡要通知,原定於6月24日舉行的襲擊影響簡報會也被倉促取消,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內部對這場衝突的下一步走向也沒有把握。

6月24日,特朗普罕見公開批評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稱“我必須讓以色列冷靜下來”,進一步推高了外界對以伊停火持續有效性的懷疑。英國路透社指出,以伊雙方耗時數小時才勉強承認接受特朗普宣稱由其促成的停火協議,且在新一輪相互指責中,協議顯得尤爲脆弱。儘管如此,特朗普的支持者仍視此爲總統“以實力求和平”外交政策的一項里程碑式成就。不過,美聯社等媒體分析稱,此舉是特朗普任內最具風險的外交政策豪賭:他不僅押注能摧毀伊朗福爾多核設施,更賭“伊朗只會對美國適度報復”。此前外界曾擔憂,伊朗可能的報復措施包括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攻擊中東美軍基地,並加速重建核項目。

然而,當地時間6月23日晚間,伊朗武裝部隊發佈聲明,宣佈對美軍駐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實施導彈打擊。聲明稱,此次行動是對美軍襲擊伊朗核設施的迴應。知情人士告訴路透社,特朗普政府官員認爲伊朗的迴應經過了“精心的算計”,旨在避免衝突升級。一名白宮官員稱,伊朗同意停火是因處於嚴重“弱勢”——此前以色列轟炸了其核設施與軍事目標,並暗殺多名核科學家和軍事指揮官。特朗普本人也曾公開談論伊朗“政權更迭”的可能性。分析人士認爲,伊朗願結束軍事行動,表明其希望維護現政權體制。

值得關注的是,在特朗普拋出和談信號後,6月23日,有以色列官員表示以政府希望儘快結束行動,並通報美國,但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德黑蘭的態度”。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中東問題專家勞拉·布盧門菲爾德向路透社分析:“既然特朗普宣稱‘世界和平’,內塔尼亞胡便很難公開反駁他。”

對此,秦天分析說,特朗普介入伊朗衝突的核心動因是出於國內政治考量,旨在通過“有限介入”爭取民意支持。美方軍事行動僅限於轟炸伊朗核設施,規避大規模戰爭,既迴應了國內反伊情緒,又避免了中東新戰火,符合特朗普支持者“MAGA派”不介入新戰爭、專注國內事務的訴求,爲特朗普鞏固了票倉。不過,特朗普隨後在停火問題上搖擺不定的立場,可能不利於衝突的長期和平解決。秦天指出,從初期放任以色列攻擊,到後期強力介入,這種不一致削弱了特朗普本人及美國的影響力與聲譽,可能不利於衝突的長期和平解決。“美國通過軍事介入威逼伊朗停火,實際上給伊朗造成了一定屈辱感。這本身不利於停火的可持續性。”

路透社也分析說,若特朗普能化解以伊衝突,或可平息美國國會民主黨人的批評,安撫共和黨內“MAGA”集團的反干預。然而,特朗普及其團隊無法忽視伊朗帶來的持久挑戰。“停火能維持嗎?”曾擔任中東問題談判代表的丹尼斯·羅斯對路透社坦言,“是的,伊朗人需要它,而以色列人現在的行動很大程度上已偏離了(以軍)目標清單。”

羅斯認爲,以伊距真正簽署“和平協議”還很遙遠。“伊朗被顯著削弱了,但其核項目與彈道導彈項目未來會如何?儲存的高濃縮鈾如何處置?談判勢在必行,而解決這些問題絕非易事。”

秦天也認爲,特朗普的“有限介入”策略雖短期奏效,但其遲滯介入與搖擺態度損害了美國聲譽。他指出,特朗普的強力介入方式對長期和平的潛在影響,以及其背後國內政治考量和外交手段的選擇,其成效與深遠影響值得進一步觀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