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碧玲讓造船業有利潤說 內情源自海洋基礎資料調查船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提到「總統有交代」,造艦計劃要讓造船業者有利潤,要業者們放心。記者巫鴻瑋/攝影

針對海委會主委管碧玲今天 一席「政府會讓造船業者有利潤」說,知情人士說,這項說法源於臺船承造海洋基礎資料調查船時曾虧損4億餘元。造船產業是臺灣國安重要一環,政府在建案規劃時即應妥適訪查商情,讓國內船廠有合理利潤,才能創造雙贏局面。

海巡署600噸級巡防艦新成員CG613「蘭嶼艦」今(2日)天在高雄港的中信造船廠下水命名,同時今年1月下水命名的CG612「蘇澳艦」也在今天同步交船,中信造船董事長韓碧祥致詞表示:「中信造船8年前標下國艦標案以來,各式艦艇已陸續交船,即便得標至今物價、工資都已漲一倍以上,希望海巡署後續造艦價錢能提高一點,讓大家都能獲利」。出席儀式的管碧玲迴應,政府會讓業者有利潤。

知情人士表示,海委會國家海洋研究院100噸級與300噸級海洋基礎資料調查船各1艘,於去年3月15日決標予臺船,去年12月31日開工,預計2027年11月26日交船,這2艘研究船得標金額約6億元,擔負提升海洋研究能量與國家海域資料完整性等任務,配備尖端的海洋調查設備,包括淺海多波束聲納,以收集淺海海牀及海底地形測繪資料,甲板機械進行水下設備或感測器之施放、拖曳及回收,溫鹽深儀與輪盤採水器,以收集海水及樣本儲放,並設有多種實驗室及儀控室,具備樣本收納、分析資料及研究環境等功能,提供海上即時分析處理、計算及保存等作業需求。

臺船得標開工後,採購相關海洋科研設備時發現,因通澎及關稅等因素,國內外裝備及原物料價格飆漲,2艘研究船造價成本將增加到10億元以上,讓臺船不得不在公司財會系統認列損失4億餘元。

相關人士表示,近10年國內外物價上漲,海巡署卻從未被要求調整價格,考量臺灣持續面臨中國軍事威脅,整體海域情勢逐漸升溫,海巡須應處國安、治安、平安多元挑戰,尤其中國灰色行動襲擾,亟須提升第一線部署艦艇密度,儘速打造下一階段新式艦艇,造船產業是臺灣國安當中很重要的一環,政府在建案規劃時即應妥適訪查商情,讓國內船廠有合理利潤,才能創造雙贏局面,讓海巡在最短時間內,提升艦艇能量,更靈活應對中國灰色地帶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