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點何時至?18位行業領袖談週期:用技術實現降本,光伏或調整至明年二季度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何明俊

11月19日,2024第七屆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正式落下帷幕。

本次大會聚焦“光儲新時代 雙碳新徵程”主題,共謀“雙碳”戰略新趨勢,共議綠色低碳新前景,正當其時。根據主辦方數據,會議期間,成都、樂山、中廣核新能源等60餘個合作項目已經先後簽約落地,簽約總金額累計已超過300億元,項目投資涉及高效電池及組件、分佈式光伏項目、智慧能源、儲能、裝備製造等光儲全產業鏈。

同時,一衆光儲企業聯合發出《共建良性行業生態 推動光儲融合發展——促進光儲行業健康發展倡議》。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宣讀的倡議,當中提出了五大建議:“堅持技術創新,反對內卷式競爭”、“堅持共創共贏,構建良性行業生態”、“堅持攜手合作,積極應對全球挑戰”、“加快光儲融合發展,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把握時代大勢,堅定發展信心”。

倡議中提到的五大建議,也是本次大會最爲重磅的領袖對話——18位企業家和專家重點關注的議題。

2024第七屆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領袖對話。時代週報記者 攝。

光伏行業是週期成長行業。當前,光伏行業正處於休整時期,競爭、價格、週期等關鍵要素影響着行業發展,但行業的健康生態尚未完全建立。從以往的週期來看,當技術、政策以及資金同頻共振,光伏行業纔會被重新推入擴張週期。但根據目前的行業情況,光伏行業首先要解決的是共識的問題。

用技術真正實現降本

成本是光伏行業裡繞不開的話題。

“降成本、增效益是所有行業永恆的話題,但價格背離價值,尤其是背離生產成本的時候,它就是一種不合理或者不正當的競爭了。”李俊峰說,“這是行業一直呼籲的一個問題。”

他認爲,價格一定要體現出價值。在光伏發電成本已經低於化石能源的時候,就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特別是不能一味地要求降低價格。“當你體現出你的價值的時候,你不僅贏得了你自身對自己的尊重,同時也贏得了市場對你的尊重。如果你的價格背離價值,不僅僅是你自己不尊重自己,別人也不會尊重你。”

據時代週報記者瞭解,自10月14日行業“反內卷”會議之後,多家光伏組件廠商略微上調售價。10月18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一篇題爲《光伏組件當前成本分析:低於成本投標中標涉嫌違法!》的文章中,明確提及2024年10月光伏組件成本“參考價”爲0.68元/W。這一價格被定義爲行業產品保證質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

“我建議大家一定不要低於成本價來賣,一定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提升我們真正的競爭力。”璉升科技(300051.SZ)董事長王新表示,“現在的問題不是成本競爭的問題。我們要通過技術來降本增效,將效率做高,讓成本真正實實在在地做低,實現電力成本真正低於水電、火電,這樣來贏得整個光伏產業體系的發展。”

王新還提及一個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棄光。他表示,部分地方企業投資換產業,要的是風電而不要光電,這當中深層的問題需要去思考。“我建議大家一定要開發應用市場。另外,我們行業內儲能做得很好,要直接把電力做到終端,做到自己來掌握。我覺得,發展需要大家團結起來,讓太陽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共建良性競爭生態

藉助技術來促進成本下降,對於光伏企業避免價格戰是有幫助的。持續地低於成本價的競爭是惡性競爭,嚴重傷害光伏行業的發展,而要讓行業健康發展則需要各家企業攜手構建良性競爭生態。

“(低價)作爲市場的競爭,我覺得無可厚非,但過程如果拉得太長以後,這個問題就會帶來很多可能扭轉不了的問題。” SEMI中國光伏標準委員會聯合秘書長呂錦標說,“所幸,我們行業的主要企業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特別是到了第四季度,基本上達成了共識。目前來講的話,逐步已經有一些行動顯現出來。”

呂錦標提醒光伏行業一定要關注小企業。“主鏈上的龍頭企業一年虧大概50億元,甚至100億元都能夠承受得起,但產業鏈中配套的小企業一年虧上億的話就很困難。爲了維持這個局面,配套企業需要加緊生產配套上來,而現在價格賣得比較低,對配套的價格也壓得比較低,甚至沒有什麼利潤,這個是需要我們警惕的。尤其是以後共建良好的行業生態,就要注意到小的配套企業。”他說。

捷佳偉創(300724.SZ)董事長左國軍也談及了良性競爭生態的話題。

他認爲,一個良性的競爭生態必須要有合理的分工。“捷佳偉創是給光伏電池行業做一些專用設備。從20多年的發展來看,我們經歷了幾個週期。其實,每個週期都是從專業化到一體化,再到專業化,再到一體化這麼一個變化。”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在過去兩三年的光伏無序擴張週期中,外界的人會責怪光伏設備廠商不選擇客戶就賣設備,使得很多企業跨界擠入光伏行業。

左國軍表示,設備廠商也很苦,也在擔心明天的‘飯碗’在哪裡。“一個充分市場化的行業就會面臨一次次的競爭、一次次的內卷。我們是不是可以將充分市場化的環境變成相對封閉的環境?讓大家形成一個相對閉環,好的技術、好的產能留在圈內,落後的產能淘汰出去。”他說,“總結下來就兩句話:要平衡,不要制衡;要生存,不要虧損。”

光伏或調整至明年二季度

對於關注光伏的投資者來說,價格、競爭都只是週期的一種具體體現,而調整至何時纔是關注重點。

在美科股份董事長王祿寶看來,調整期或許要到2025年二季度,“光伏產業從硅料端一直到整個產業鏈全線虧損,包括所有的耗材(環節)也在虧損”。

然而,進入光伏行業18年、完整經歷了三輪週期的晶澳科技(002459.SZ)副總裁李棟則沒有那麼樂觀。

他總結了光伏行業走出危機的核心邏輯。“核心邏輯就是市場一直在高速增長,從兩三個GW到二三十個GW再到一百個GW,但現在已經到了五百個GW了。”他說,“到2030年,樂觀一點是一千個GW,悲觀一點是七八百個GW,所以未來樂觀情況下有百分之十幾的增長,悲觀一點只有百分之幾的增長。”

李棟認爲,通過市場的增長已經很難去解決現在的產能問題,所以這輪週期可能還會更長一些,而不是說所有企業都同時走出來。“有些企業可能一兩年,有些企業可能兩三年,也有些企業可能兩三年以後就找不到了。”

“優秀的企業可能還可以穿越週期,差一些企業可能需要更長的事件,但整個行業可能仍面臨比較大的壓力。”李棟建議,不太好的企業可以更早地考慮轉型。

只不過,光伏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的趨勢已十分明確。

寶丰新能源總裁石錦軒表示,過去的階段性產能問題是市場造成的,市場的行爲最終會由無形的手來解決掉,這只是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小插曲。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指出,當前光伏已有物質基礎、產業基礎、技術基礎,已經取得了經濟性的效果,能夠對傳統能源實現增長性的替代和存量替代。

“我始終認爲,無論是對外全世界命運共同體的打造、我們產品的輸出還是國內的產業,增量的加大,觀念、體制、機制的跟進,所有的人員、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行業同仁、社會各界要有時代的責任心,要有能源轉型的緊迫感,相應地去採取措施。我想,這個行業就會更健康、更有效。”他說。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