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腫瘤」病例倍增 皮膚搔癢、洗熱水澡不適成警訊

▲臺灣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理事長侯信安分享最新疾病知識、治療與照護資訊。(圖/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提供,下同)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64歲的林先生健檢發現白血球數值飆升,想起自己前陣子出現疲倦、嗜睡、體重減輕等症狀,還以爲只是年紀大,在太太堅持之下進行追蹤,才確診是「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醫師指出,PV是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隨着臺灣人口老化,這些年來新增個案倍增,但由於症狀不明顯,有患者直到中風或心肌梗塞後才被確診,提醒如果有比較典型症狀、血球檢查有異常別輕忽。

每年九月是「血癌宣導月」,而九月的第二個星期四則是「世界MPN日」。爲了提升國人對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 (MPN) 認知,早期診斷治療以減少中長期併發症,臺灣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於今(20)日舉辦衛教講座。

臺灣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侯信安說明,骨髓增生性腫瘤患者因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骨髓纖維化(MF)等。

侯信安表示,骨髓增生性腫瘤早期症狀多不典型,常見症狀包括疲勞、搔癢、盜汗、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等;其中以皮膚搔癢、對溫度敏感如洗熱水澡之後感到不適等較爲典型;部分患者因脾臟腫大壓迫到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更由於症狀不明顯,有患者直到中風或心肌梗塞後才被確診。

▲臺灣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舉辦衛教講座,MPN病友與心理師分享面對疾病的心路歷程以及與疾病共處之道。

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 2015年一年新增MPN 病患共264 人,至 2022 年一年新增達 674人,七年間新增人數倍增。這除了與新診斷與治療陸續問世、民衆對疾病認知提升有關之外,侯信安分析,由於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多半相對年長,隨着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可預期疾病個案數勢必會增加。

治療方面,侯信安說,爲減少血栓風險,需使用阿斯匹林搭配放血治療或降血球藥物,近年新藥陸續問世,長效干擾素不僅已覈准用於PV治療,在針對ET的全球臨牀試驗中,也展現優於現有治療的成果,用於治療MF的 JAK 抑制劑也有新一代藥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