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今贏/用人的六個原則

組織運作不是湊人數,管理者訂定政策目標之後,首要責任在於讓成員適得其位,創造組織效益。

歷史上濫用人事的案例屢見不鮮;《後漢書.劉玄》記載,東漢末年商人、廚子只要納捐便能擔任官職,民謠:「竈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桓、靈帝間還有「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嘲諷。

到了唐朝武則天專政,爲了排除異己、製造民意假象,官位更是濫授,以致小人得志惡行惡狀。時人張𬸦《朝野僉載》譏諷:「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碗脫(毛胚粗爛)校書郎。」沈全交心有同感:「評事不讀律,博士不尋章,麪糊(糊里糊塗)存撫使,眯目聖神皇。」直指武則天眯着眼睛亂用人,幸好天后心情好,雖被舉發卻能逃過一劫。

古今同理可證,現代企業用人,若不想「閉目養人」,可參考下列原則:

一、慎選戒急:用人必先選人,口說無憑絕不輕信,透過應對實務測試存真去僞,瞭解應變與操作能力,一切覈實查驗,防止人員言過其實,企圖魚目混珠。例如:A新創公司徵主辦會計,光聽自稱自贊一面之詞,未加查證留下爛攤,當事人矇混得逞,多因用人太急。

二、循序培訓:實施系統化培訓,聚焦專業技能,漸進強化培訓,做到垂直水平連結,對新人或不足者,採取專人輔助。例如B公司內勤人員到職,安排研發部提供產品應用培訓,期滿後分發,面對客戶諮詢都能對答如流,人人皆可成爲業務尖兵。

三、派任授權:透過職務書,明確告知人員應承擔和必需支援事務,過程中實施觀察評覈,經確認可勝任者,派任核心職務;對推託責任又一事無成者,給予正向引導鼓勵,倘若溝通無效,再做調整或汰換。

四、杜絕四惡:《論語.堯曰》將「不教而殺;不戒視成;慢令致期;出納之吝」合稱四惡;管理中提供明確指導,關注執行過程,設置合理期限績效,即時論功行賞,可讓執行者清楚職責、爲所當爲;任意苛責、坐視不理、派令拖延、資源吝嗇,無異打擊士氣。

五、人情酬庸:虛位酬庸損害公義,引發負面觀感;私人組織情非得已,應將被酬庸者與權力核心隔絕,依靠關係毫無能力且可能壞事者,妥善安排其無關核心的職務,避免影響決策;而國家機構更須遵守紀律,引進無品無才者擔任要職,行爲荒腔走板,最易引起公憤。

六、明聽究責:接收任何資訊保持客觀,不夾雜個人好惡情緒;有人窺伺逢迎高層喜惡,趁機搬弄是非逢迎,以子虛烏有的事搶功構陷;若能追根究柢毋枉毋縱,就能維護公信力與團隊紀律,杜絕逢迎者僥倖心態。

組織用人慎選避急,善用人才可以成就好事,不會耽誤正事、壞了大事,是組織成敗的關鍵,更是長遠競爭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