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漲四成了…0050換00679B或00937B?小童:賣股轉債正是關鍵思考點

小童點出兩大警訊:景氣燈號轉弱、降息未必帶來股市行情。提醒投資人可思考「賣股轉債」,同時關注債券ETF如00679B、00937B的多方趨勢,短線防守、長線佈局兩者兼顧。中央社

現在到底該不該賣股轉債?

嗨,大家好,我是小童。

債券如期底部反彈,而股市也從我們四月預告的「賣債轉股」到現在,大盤漲幅已經超過四成。那現在到底可不可以把獲利的股票賣掉,轉而佈局基期相對低的債券,也就是「賣股轉債」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分享這個非常多人心中的疑問吧!

賣股原因

那首先既然要賣股,我們就必須先來了解一下:股市有什麼原因,會讓你決定賣掉它,或是轉向保守?如果沒有,那是不是其實也不至於要賣?但如果有呢,那可能就是你可以開始「賣股轉債」的時機。就好比我自己,因爲我發現了兩個歷史經驗,所以纔會選擇在股市漲上來之後變得相對保守。那至於是哪兩個事件呢?

第一個是我們之前提過的「景氣燈號」跟「臺股」之間的關係。以歷史經驗來看,如果燈號從紅燈下降到綠燈,那就有蠻大的機率會一路下探到藍燈。而藍燈又代表什麼呢?代表景氣低迷,也就表示股市處於相對弱勢。

這部分我們看過去五次的經驗就知道:這五次當中,其中有四次是從紅燈跌到綠燈之後,股市就跟着一路修正,另外一次則是橫盤震盪。因此,我們確實不可忽視燈號轉變所帶來的警訊。尤其目前還卡了一個「對等關稅」的問題。

往往當燈號來到藍燈,也就是景氣低迷的時候,這反而是「危機入市」的時機。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建議搭配價量分析,去尋找價格轉勢或大量轉折,這樣纔不會消耗太多時間成本。假如屆時真的開始修正,而且你也不太會用價量分析的話,那你也可以使用我前幾周分享的「紅綠燈指標」,看顏色就能簡單判斷趨勢是否翻多。

除了景氣燈號之外,另一個近期市場非常關注的就是「降息」。很多人可能會認爲,因爲利率調降,市場熱錢有機會持續挹注,那股市就會漲。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透過歷史經驗我們可以發現:2000年因爲網路泡沫,當時選擇用降息救市場,但股市反而拉回;2008年金融海嘯同樣用降息救市,股市也還是下跌;甚至2020年因爲疫情封城,期望用低利率刺激經濟,雖然中途有上漲沒錯,但後續還是跌破了當時降息的起點。

所以你會發現,實務上來看,降息跟股市並沒有太直接的關聯,甚至也不像書本所說的一定會漲,反而更多時候還可能因此下跌。而有趣的是,大家最討厭的升息,卻往往是股市上漲的起點。

因此說到這邊,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降息跟股市的漲跌,老實說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反而當利率走平甚至開始升息的時候,股市纔有機會迎來複蘇的上漲。這兩點就是我自己在現階段對股市看法偏向保守的原因!

當然,看法是看法。真正決定價格有無轉弱的關鍵,還是要回歸到價量本身。以臺指來說,目前最新的轉勢處已經出現,如果後續收盤收破這個綠色轉勢處,那我可能就會出清手上的0050;反之,如果守穩就繼續獲利續抱。

不過要說明的是,我自己規劃0050是做波段爲主,所以我會習慣「有買就要有賣」。但如果你是做存股或長期投資的話,轉弱續抱當然也是沒問題,就看個人。

那如果往下跌,哪邊的位置是我會再次偏多留意的區域呢?首要會先看下方兩個粉色區塊當作潛在買盤位置,因爲這些位置都是過去轉折的地方。成交量分佈圖也顯示,這些位置是成交區的低谷,流動性可能會穿刺得比較快,有機會碰到之後就出現灌破或轉折。

如果你懶得觀察那麼多,也可以直接套用我們免費分享的「紅綠燈指標」。在指標轉三紅的時候偏保守,轉三綠的時候再進場,其實就能輕鬆抓到好幾次的波段轉折。

那最多人好奇的,到底可不可以賣股轉債?我們就來看一下債券ETF的目前趨勢。以00679B來看,目前還是呈現三綠之後的延續,表示震盪偏多格局。後續如果重新轉回三綠,那就是可以加碼的時機。

其他像00937B,也是在底部我們持續分享對債券ETF偏多看法的時候,一一去化解那些危機。不論是美元崩跌、6月美債到期的謠傳,甚至7月穆迪調降,哪一個不是消息出來後都被價格「啪啪打臉」,現在反而創高?

很多時候市場的鬼故事真的非常多,看到恐慌消息時,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分析,纔不會被主力欺負,結果砍在阿呆谷。透過指標也能看到,當三綠一出現,價格就強勢反彈。

所以你問我現在還可不可以買?我的想法是:趨勢在多方,若要價差,短線可以等拉回再接;但如果你是爲了領息,目前的基期還算低,照規劃持續買入即可。

因此,你問我可不可以「賣股轉債」?老實說,這段時間我已經有在慢慢轉換,建立防守部位了。而真正要不要出清0050,我會等到空方轉勢成形纔會動作,否則就先續抱獲利。

那是你呢?在股市大漲創高之後,你還會在這邊追多0050嗎?還是會變得相對保守呢?

◎本文內容已獲 小童 x Happy Trading Life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