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特別報道丨年內新基金髮行規模增長近7% 3只產品卻逆市募集失敗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詹鈺葉
今年以來基金髮行回暖,發行規模增長近7%。但依然有基金募集失敗,繼新華基金後,信達澳亞基金、申萬菱信基金旗下均有一隻新產品未能成立。業內稱,產品能否順利發行,還需看基金品牌號召力、基金經理投研能力等因素。
年內基金髮行市場已回暖。據同花順數據,截至記者發稿時按成立日統計,年內新成立的基金有222只,較去年同期增加了7只;合計發行規模爲1877.12億元,同比增加6.75%。具體來看,成立的股票型基金有122只,同比增長近61%;發行規模爲684.08億元,同比增長138.31%。混合型基金39只,比去年同期少;但發行規模爲134.79億元,同比增長12.71%。12只FOF合計發行規模爲134.33億元,6只QDII合計發行規模爲357.97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近5倍與3.6倍。39只債券型基金合計發行規模爲870.17億元,4只REITs合計發行規模爲15億元,均低於去年同期。
但在發行市場回暖的背景下,依然有新基金未能成功發行。公告顯示,信達澳亞基金旗下信澳通合進取三個月持有期混合FOF於2023年6月15日獲中國證監會證監許可【2023】1299號文註冊,並獲准予延期募集。該基金自2024年12月16日起公開募集,截至2025年3月14日募集期限屆滿,依然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故該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申萬菱信基金旗下申萬菱信遠見成長混合於2022年10月8日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許可【2022】2357號文准予註冊募集。該基金自2024年12月16日開始募集,截至2025年3月14日募集期限屆滿,仍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的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通常情況下,新基金想要順利成立,需要滿足“募集份額總額不少於2億份,募集金額不少於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於200人”的備案條件。
公開信息顯示,信澳通合進取三個月持有期混合FOF的擬任基金經理爲王奕蕾,於2022年9月加入信達澳亞基金,現任FOF和養老投資部負責人。值得注意的是,信澳添泰穩健三個月持有期FOF在去年宣佈募集失敗,擬任基金經理同樣爲王奕蕾。
目前她旗下共有3只公募FOF,單隻規模均在5000萬元以下,現任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爲0.59億元。具體來看,她管理信澳通合穩健三個月持有期混合型(FOF)A任職近2年的回報率超過同類基金同期平均收益率;不過,信澳頤寧養老目標一年持有期混合(FOF)A/Y任職109天的回報率均不足2.8%,至少跑輸同類基金同期平均收益率3個百分點。信澳頤遠養老目標2055五年持有期混合型發起式(FOF)的任期不足50天,任職回報不足4%,不及同類基金同期平均收益率。
申萬菱信遠見成長混合的擬任基金經理爲龔霄,於2021年11月加入申萬菱信基金,其基金經理累計任職時間只有1年又3天,在行業內屬於新人基金經理。目前他旗下共有2只基金,其中他管理的首隻基金產品申萬菱信競爭優勢混合A任職回報爲11.01%,與同類基金同期平均收益率持平;申萬菱信新動力混合A158天的任職回報率爲-2.3%,而同類基金同期平均收益率爲5.73%。
就在本月初,興華基金宣佈,截至2月28日募集期限屆滿,興華興盛純債基金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這是進入2025年後,第一隻募集失敗的公募基金產品。有業內人士表示,儘管基金新發市場整體回暖,但指數型產品的發行相對火爆,主動權益類產品、債券型基金能否順利發行,則要看產品設計是否符合投資者當下需求、基金管理人品牌的號召力、管理人對發售渠道的投入、投資者對擬任基金經理投研能力與投資風格的認可度等。“對於部分投資者來說,中小公募、新人基金經理等因素或許是‘減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