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熱?到底是誰在編造古代的時尚神話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每到夏天,總難免關於現代人穿漢服、古代人穿古裝熱不熱的問題。這個時候,也一定會有人拿出古人穿衣“清涼”的古畫來證明——不熱!
1
穿衣不熱?未來科技!
那我來說一句不討喜的實話吧,真就是熱!畢竟,不論衣服的款式如何、面料如何,那都是衣服,起不到空調或者冰箱的作用。
現代紡織工業裡有一些功能性面料,是可以“勉強”應對一下夏天,比如吸溼快乾性能、抗紫外線性能,以及現在比較熱門的涼感面料,一般是疊加提高面料的導熱率等功能,增加接觸瞬間涼感。
(常見纖維的導熱係數和比熱容值,網絡圖片)
*面料的導熱係數越大,接觸冷感就越強
*面料的比熱容越大,升溫所需熱量就越多,涼感更強更持久
但這些所能影響的僅僅是體感溫度,還是體感溫度中很小的一部分,在相比空調帶來的環境降溫,算得上治標不治本的。在溫度、溼度、風速和太陽輻射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靠着裝就想“力挽狂瀾”“釜底抽薪”改變夏季的高溫和豔陽,可能屬於未來科技,而非過往經驗。
(影響體感溫度的因素,網絡圖片)
人們之所以執着地證明“古人不熱”,心理動機反而更值得玩味。
首先是大家普遍對於古代技術有一種輸不起的心態,越是不瞭解的人越是輸不起。綜合在中國古代服飾上的先進技術(相較於同時期世界)有很多,但瞭解起來會相對複雜且有一定的門檻,而一般人掛在嘴邊的常常反而並不在正確的kpi上(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幾篇)。
而熱不熱、保暖不保暖在表面“口證”上更具個體差異,會真的通過穿着去驗證的人也大多屬於愛好者,也就形成了一個多年難分“勝負”的奇怪局面:一方出於生活經驗覺得穿這麼多肯定熱,一方梗着脖子說就是不熱。
(網絡傳播的許多搭配都是違反自然季節的,網購圖片)
其次是穿着的正當性。
儘管現在是穿衣自由的時代,而且我一直覺得我國超級自由,除了在短劇裡,基本上不按場合不按身份着裝都是沒有問題了,只要別太三俗得突破風序良俗底線。
但我們依然要面對一個家長眼中穿衣自由的問題,尤其是漢服/古裝愛好者大多還是受家長約束的“孩子”。大多數家長對於着裝的干涉都是非理性的、無理據的,春見親戚秋開學,夏有三伏冬又冷,這些都是干涉的理由。於是,“孩子”們的應對也只是硬着頭皮說不熱,否則似乎就輸了。
(短劇宴席場面中必備的“人靠衣裝”情節,新聞圖片)
如果說前面兩條是經典問題和經典應對,這一條就是這幾年頻繁露頭的新問題和新應對了——把古裝拆減了以後當作時裝穿,一邊誇古人時髦,一邊罵質疑者封建,一邊表示夏天真的不熱。
2
古畫不熱?現代心機!
先說熱不熱的問題。
現在用來佐證“古人不熱”的理由往往是建立在古人也有露膚面積較大的着裝這個論點上,但實際上着衣量的多少、露膚面積的大小僅僅是影響體感問題的因素之一。我們也可以換一個理解方式,世界上的族羣有很多是住在平均氣溫比較高的地區,他們的“傳統服飾”都是着衣量少、大面積露膚的嗎?也可以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理解,當大家都穿短袖T恤短褲的時候,就能扛住不開空調了嘛?
所以不要自欺欺人,大家更想要得到的論點支持分明是穿着露膚面積較大的“古裝”的,而“古人不熱”只是其中的一個實現路徑(理由)罷了。
下面就要說這個核心問題了,古人到底時髦嗎?這個其實屬於很大的古今差異。
露膚面積越大越時髦、露膚部位越接近性器官越開放,這是現代人對比了傳統着裝和現代服飾以後自己得出來的十分粗暴的結論。很多看似慕古的人其實根本不屑於瞭解古人,只想得到有利於自己現代言行的結論。
古代的勞動人民穿着就比較少,這是出於勞作的需求。但不論是《清明上河圖》裡的小背心還是《耕織圖》中的短袖衫,卻都沒能成爲現在漢服/古裝愛好者們每個夏天的追捧對象。
(《清明上河圖》局部,圖/故宮名畫記)
(《周臣夏畦時澤圖頁》局部,圖/故宮名畫記)
(《胤禛耕織圖冊·收刈》局部,圖/故宮博物院)
(孫溫等《紅樓夢》)
原因在《》裡說過了,儘管平民漢服是一面很好用的旗幟,但大家骨子裡都還是想做貴族。
常常被拿出來舉例的古畫對象反而是一些並不怎麼適合作爲例證的對象。比如在特定環境中的女性着裝,雖然所繪環境看起來是在戶外,實際上那依然是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並不能類比我們現在的日常通勤服飾。
(仇英款《四季仕女圖·夏景》局部,日本大和文華館藏)
風舞垂楊,雲籠長日,池中萬苕齊芳,玉人消魄, 露體摘蓮房。春筍會羞輕遮,掩不住,膩質溫香,先折 去,一枝並蒂,恨殺薄情郎。相看,當此際,梧桐樹下, 好取新涼。輕紗籠粉臂,扇撲胸膛,怕見冰山雪嗽,切 不斷,牽藕絲長。莫想着,南窗將暮,束風披象牀。
——滿庭芳(大和本夏景配詞)
(仇英款《後闈生活圖卷》局部)
往常舉例也只是爲了說明一般畫作中很難看到的內層服飾(參看《》),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就有人開始將這些畫作當作了古人“夏季不熱”的穿衣案例,並且堂而皇之地穿上街。
說到這裡,估計就有人要跳出來說“祖宗開放”“子孫封建”以及“現代人憑什麼不可以”之類的話了。咱不是攔着現代人這樣穿着上街,這是現代人的自由,我們質疑的是這份現代人的自由爲啥要通過扭曲古人言行來作爲“通行證”呢?這不就是一邊吃現代紅利,一邊舉古代大旗嘛!這麼說還不能理解的話,那麼想想500年後人類可以當街“狗塑”而不違反治安管理條例,但有那麼幾個未來人拿出21世紀字母圈的照片表示,自己這個“狗塑”是跟21世紀的人學的,因爲21世紀的人就是當街戴項圈、穿膠衣爬着走的,而且有照片爲證。
(隨隨便便配個圖)
所以,即便是古畫也要就事論事,先要認清楚古人所繪的是什麼、爲啥那樣去畫,瞭解參考對象才能更好的參考。很多人都不能意識到一個非常簡單的現實,有古畫(做例證)就只是有古畫而已。古畫有可能是古人的想象,也可能是古人的美化,可能是古人的追憶,也可能是古人的臨時起意,總之,那就只是畫而已,如果要將畫中形象作爲參考對象,要做的分析工作是很多的。(我之前在《》裡提過,藝術史應該是作爲古代服飾愛好者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就是因爲在古畫的考察上需要專業的角度。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專業,我自己在學習的時候也常常會在公衆號上分享,比如《》《》等。)
3
古裝不熱?今人生意!
常年與“短袖露膚”這樣的夏季話題相伴的還有“袒胸露襟”,這條更容易被很多人解讀爲古人的自信與時尚,將對此提出異議甚至疑義的人扣上一頂保守落後的帽子。(你們能不能把出處寫對,哪個墓的壁畫都搞不清楚,就覺得比路人多瞭解古人一點了)
(太原唐郭行夫婦墓壁畫【到底誰在瞎標說這是新城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壁畫)
(劉松年款《茗園賭市圖》局部)
(瀘縣時刻)
如果只是說古人不露乳,這麼反駁還算可以理解,但沒必要將此無限拔高。在如今某些人的話術裡,這些文物證據被總結爲 古人露乳=古人時尚,今人質疑古人露乳=今人不如古人時尚。如今這些人這麼會總結,不如看看隔壁真正的露乳裝再來發言?(相關內容見《》《》)
(朝鮮婦女的露乳裝)
對於身體部位的定義,本來就受社會、宗教、階層等等影響,露出相同的身體部位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會關係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定義,本來就不能一概而論。
其實古畫、古人行爲的分析結論是否符合一些人的預期,都不影響現代人去進行仿造。很多人因此而破防,往往是因爲他們將自己的着裝優越感依附於“古代”這面大旗,這其實反而是一種很糟糕的文化自卑、文化自盲的狀態。
至於影視劇裡那些,究竟是爲了傳承“古”意,還是爲了賺取“今”億,這不明擺着的麼?也不懂有些人,播的時候要罵一波,然後自己想穿露乳古裝的時候又把明星們拿出來誇一波,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古人其實和內娛明星是一個待遇。
(《楊貴妃》劇照)
然而,從目前的形勢看能拿出古畫的還算好的,有的已經到了直接將某件文物做仿造甚至是衍生設計,然後說古人就是穿這麼少、這麼露、這麼時尚、這麼涼快,真是令我眼界大開。
比如每逢清涼就少不得被拿來舉例的素紗襌衣,搞得古人夏天就只穿一件素紗襌衣到處跑一樣。當然,古人以薄紗爲主的古畫案例也有,常見春宮、嬰戲等題材,跟前面說的一樣,這些題材所繪空間是有一定的私密性。大家可以模仿這樣搭配,作爲一種古爲今用的時尚,而不是說古人就愛這麼穿、就該這麼穿,讓路人誤以爲古人大馬路上爭相這麼穿。
(春宮圖中的薄紗服飾)
本來,將扣減古人的常規成套搭配已經算是漢服/古裝愛好者們的常規操作了。有的穿得少,有的穿得短(有的數據雖然參考文物,但是沒有考慮墓主身高),這樣的確更貼近現代人的穿着習慣和風格,也就會看起來更有時尚感一些。但是後來演變成,這些被減少、減短的單品只要能找到對應的文物出處,也不管做得對不對、穿得對不對、互相之間是否匹配,湊成套後竟然也能被吹捧爲復原裝束了。
這種做法並不新鮮,只是早期的漢服愛好者們雖然不喜歡遵照文物,但自有一套漢服標準體系,他們將一些短款抽出來搭配成較爲貼近時裝的套系是稱作“漢元素時裝”的。比較常見就有短袖(半臂)配裙,這裡的裙子可是當時的漢服長裙、也可以是漢服短裙(稱“帷裳”),也可以是漢服長裙做得短些。
(以短袖爲基礎的早期漢元素時裝)
可見漢服發展到現在,也不是啥都進步了,至少在“誠信”這塊就越來越差了。
不過這和漢服的理念變化也有關係,早期漢服比較想走“禮服”路線,對於漢服走入“日常” 的執念比較輕,也就對這種拆拼的方式持相對寬容和發展的態度。只要用“漢元素”三個字與“漢服”劃清法統間的界限,又能用“漢”來綁定文化關係,基本上就會被鼓勵。
現在的漢服更想走“日常”路線,但漢服啊古裝啊與現代社會又存在着天然隔閡,使得他們搗鼓出許多妥協產物,比如《》《》。對於 漢服=日常 的執念讓他們不得不舉起“古人”“文物”之類的文化大旗來倒逼路人承認這些拆拼產物是符合漢服“教義”的。
其實路人是健忘的,他們真正想說服的或者說想催眠的是自己。就好比,體溫37,氣溫41,要怎麼穿纔能有26的體感?開空調,或者催眠自己,又或者,吹着空調催眠自己沒靠空調。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