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西夜校裡的“戲劇人”
周飛亞
暮春傍晚,暖風輕拂。大福踮着步子挪進北京小八道灣衚衕6號院。痛風發作,他本不應出門,但這天是鼓樓西夜校的即興劇場戲劇培訓班上課的日子,他不想錯過。
43歲的大福,從事IT行業。學表演、練舞蹈、脫口秀,他的興趣班“報得很雜”。“但只有這個課是我一定會來的。”他說。
2024年的驚蟄那一天,鼓樓西夜校正式“開學”。這是這家民營小劇場成立10週年之際推出的創舉。它來自劇場創始人李羊朵的一個念頭:建立一個兼具精神充電與生活賦能的學習園地,供大家在業餘時間自我拓展,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在她的理解中,劇場,不僅是演出的地方,也應該有更多文化功能。
成立一年多來,夜校已“開課”百餘場,有大師工作坊、圍讀會、演讀會等多種形式。即興劇場是其中最搶手的。爲了大家的體驗,即興劇場每期的報名人數控制在15人左右。夜校“校長”小樹說,每次都是“偷着上架”,還沒來得及官宣,名額就被一搶而光。學員們建了微信羣,小樹鼓勵大家互相轉讓體驗名額。如今,羣裡已經有快200人了。
和大福一樣,來這兒上課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表演經歷。對他們來說,表演不僅是一種技能,也是內心的療愈。出差路過,來體驗的;初到北京,來找歸屬感的;工作壓力大,來解壓的;不知怎樣更好地跟人打交道,來學習的……
在“教室”樓下的咖啡廳,小樹見過送孩子來的父母在等待,也見過陪媽媽來的孩子在寫作業,還見過老師帶自己的學生前來。“每個人可能一開始都有各自的訴求,但最後,都會有意外收穫。”小樹說。
40歲的蔡先生,在教育機構教兒童編程,來這兒最大的收穫是“釋放壓抑的情緒”,上完課“感覺很通暢”。
45歲的王先生,兼職化學老師,他感覺表演“需要調動太多感情,很難”,但他願意做點自我挑戰。
27歲的思雨,想轉行當演員,辭去了原本穩定的工作,一邊做着自媒體運營,一邊尋找演出機會。她說自己其實早就想離開北京,但夜校氛圍太好,“像家,很能滋養人”,她有點捨不得。
總是結伴而來的王女士和孟女士是同事,也是閨蜜。去年10月,在鼓樓西看戲後,兩人關注到夜校,覺得很有趣,“以前看戲,是‘看熱鬧’,經過學習,才真正看懂‘門道’,也感受到了‘藝術來自生活、高於生活’。”
大福覺得,在表演中,人與人之間的“一堵牆”被打破了。“既是釋放,也是補全。看到別人的表演,你會代入,會看到來自不一樣的生活的投影。”一年來,很多學員成了朋友,沒課的時候,他們也會組織聚會,相約一起練習。
“咚咚咚……”樓板傳來喧鬧聲,那是學員們在熱身。響聲漸息,有隱約的臺詞聲傳來,不時夾雜陣陣笑聲。鼓樓西夜校,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人們相聚於此,在舞臺上共同創造。正如夜校口號所言——“白天上班,晚上成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