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利息滿2萬就收補充保費 前健保局長鄭守夏憂「賺小錢者交大錢」
前健保局長鄭守夏說,雖認同政府設法增加補充保費收入,但須留意細節設計,否則被影響民衆大增,多數只是剛好達到2萬門檻,難解健保之渴,卻要花費大量行政成本。本報資料照片。
爲幫健保開源,衛福部長石崇良近期宣佈,過去股利、房租、利息等資本利得補充保費,是單筆2萬才收費,將改爲年結,年度「累計」2萬就要收費2.1%。收取補充保費對象大增,中產階級首當其衝。前健保局長鄭守夏說,雖認同政府設法增加補充保費收入,但須留意細節設計,否則被影響民衆大增,多數只是剛好達到2萬門檻,難解健保之渴,卻要花費大量行政成本。
衛福部將補充保費收取,從單筆改爲累計,形同門檻下降,將大幅增加被收費對象。鄭守夏表示,收費機制應縝密估算,避免「賺小錢者交大錢」,假設增加2百萬人進入收費對象,但其中半數只是剛好過2萬元門檻,所收到費用僅約2千萬元,與健保總額近兆元相比,相當有限,卻要花費比過去更多行政成本,「這未必划算。」
過去補充保費是單筆隨單徵收,若採年結,必須透過行政流程累計,並確保民衆正確申報,且影響人數增加,行政成本勢必大幅提升。鄭守夏表示,爲避免增加補充保費收取,「影響很多人,但只收到一點錢」,同時花費大量行政成本,建議可藉試算,調升年結補充保費的收費門檻,同時應舉辦至少一、二輪座談會,取得勞工團體等利害關係人共識。
現行補充保費收取項目共6類,包括獎金、執行業務所得、兼職所得、股利、利息、租金。鄭守夏表示,爲符合保費收取「公平、合理」原則,建議針對這6大項目進行細分費率,或討論增加項目,隨工作型態轉變,民衆兼差賺取薪資,填補既有薪資不足,額度已很有限,不適合再「拔雞毛」,否則恐有公平性疑慮,反而應針對獲取高額鼓勵、利息、租金的資產階級「多收一點」。
鄭守夏表示,我國薪資成長有限,但經濟情況好轉,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快,代表多數財富來自薪資以外的資本利得,透過補充保費制度設計,收取這些財富支應健保,爲正確方向,畢竟單靠由薪資收取的保費支撐,「健保恐撐不下去」,且全民健保爲社會保險,本就應讓有錢、付得起的民衆,多付一點幫助「正在打拼」的民衆。
除補充保費收取改爲年結,衛福部也提出補充保費計算上限,從1千萬調升至5千萬。鄭守夏表示,若不設上限,非常富有的民衆,有上億元資產落在收費範疇,恐需支付數百萬元補充保費,對這些資產階級而言,同樣是做善事,這筆經費也能捐給慈善團體幫助弱勢,不須都繳給健保,因此補充保費應保留收取上限,才能符合「合理」收費原則。
衛福部昨天表示,新制最快民國116年上路,影響人數估約480萬人,預計可爲健保增加100至200億元收入。影響最大的是領高額利息或股利、租金及獎金等族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