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智慧織牢民族村寨防火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在這裡,大家可以穿越千年侗寨消防的時光隧道。”3月27日晚,順着蒙春苗手指的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廣南鼓樓後方的地面上,一條古人開鑿的明渠蜿蜒穿行於房前屋後,不僅可作爲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緊急情況發生時還可以用沙袋堵上,變成小水池用於滅火。
距明渠不到一米處,鮮紅的現代消防栓靜靜佇立。據介紹,2000年左右,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廣南村的山上修建了消防水池,鋪設管道,保障了消防栓對村組的全面覆蓋,光是廣南村就設置了6個消防栓。
蒙春苗是廣南村村委會副主任。3月27日,記者隨國家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森林草原防滅火媒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這座有着千年歷史的侗族村寨,映入眼簾的吊腳樓、鼓樓、石板路和風雨橋展現出濃郁的侗鄉特色。
然而,侗族村落建築以木質結構爲主,易燃物質較多,而且民衆集中居住,一旦發生火災,火勢蔓延迅速,很容易造成火災事故。爲了守護家園,不同年代的人用智慧和汗水編織出一張張防火網。
入夜,寂靜的村寨突然響起陣陣敲鑼聲,緊接着傳來一聲聲當地方言的喊話:“每家每戶注意咯,小心火燭,用電安全要牢記……”這是廣南村的寨老在用“喊寨”的方式進行消防宣傳。
“報時、警戒、防火”這種傳承數百年的“喊寨”模式,如今依然被沿用。“打更人”每晚走在村寨的各條小路上,以敲鑼打更喊寨的方式不斷警示每家每戶做好森林防火及村寨防火,一旦發現火情就舉全村之力幫忙滅火。
“平時這些村寨防火主要依靠當地的義務消防隊和羣衆。”龍勝各族自治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沈虎說,如果出現火情,消防員從縣城趕過去要1個多小時車程,有時候車還在路上,羣衆已經把火撲滅了。每週,該大隊都會抽出3天時間,開着宣傳車到所轄的10個鄉鎮,進行防火宣傳。在沈虎看來,只有羣防羣治,羣衆心中有了防火意識,火災的風險係數才能降到最低。
爲了讓消防安全知識入腦入心,當地的學校通過開設消防安全課、定期開展森林防火主題隊日活動等方式,讓孩子們從小就鑄牢防火意識。一些村寨的羣衆還用方言自創消防山歌,在節慶、圩日時,爲村民和遊客宣講消防安全知識。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森林草原防火督查專員黃可先介紹,近年來,廣西創新開展“壯語小視頻”“森林防火侗族大歌”等,利用廣電網絡鄉村一村一屏,聯合氣象部門開展“村村通”大喇叭廣播,推動防火宣傳千鄉萬村全覆蓋。
3月27日晚,50歲的廣南村村民石昌雄手拿侗族琵琶,給記者彈唱了一段新學的《森林防火宣傳山歌》。石昌雄表示,通過宣傳,村民的防火意識不斷提升,以前老人烤火,常常火還沒滅人就走開了,現在大家都認識到要人走火滅,不能遺留火種;過去,人們都習慣在家裡薰臘肉,現在一旦發現這種情況,村民們會出面勸阻。
3月28日,記者來到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這裡有廣西最具特色的梯田景觀。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餘瓊通介紹,全村299戶1386人,瑤族羣衆佔總人口的98%,靠着獨特的旅遊資源,村民們開了近240家民宿。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村裡多年未發生重大火災事故。
“3年前,曾有一戶村民家一樓起火,周邊鄰居很快就趕來支援,用滅火器將火撲滅了。”餘瓊通說,村裡大多是木質吊腳樓,防火安全事關家家戶戶。縣裡的消防大隊經常利用節假日來做宣傳和組織義務消防隊演練,村委會每月也會在寨子巡邏檢查,排除安全隱患。經過長期的宣傳教育,村民們發現火災隱患會互相提醒,大家停車或者堆放雜物也會注意不堵塞道路,保障消防通道暢通。
除了基層羣衆和一線防火工作者的努力,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也化身“千里眼”和“順風耳”,共同守護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3月29日,在廣西應急指揮大廳,記者看到火險隱患“一張圖”的具象體現——一面牆大的顯示屏上,清晰展示出全區火情監測點、實時監控畫面、野外用火報備、風險隱患、救援隊伍分佈及物資裝備等信息。
“我們共享了林業、鐵塔電網等單位的林區視頻資源,視頻監控還具備熱成像功能,如果發生火情,後臺會發出報警。”廣西森林防滅火信息系統技術保障人員王溢介紹,該系統採取衛星監測、航空巡護、視頻監控、塔臺瞭望、地面巡查等多種手段,建立“天空地”一體化預警監測體系,有效提升了火情監測覆蓋率、識別準確率和核查反饋率。
在廣西應急管理廳二級巡視員張明軍看來,這套系統不僅是資源庫,也是應急救援的參謀部,還是日常開展防火工作的監督者。他舉例說,比如清明節上墳燒紙對於防火是一種週期性的隱患,墳墓周邊的雜草是否已清理、對逝者家屬是否已進行防火提醒等,信息系統上都有顯示。系統如果監測到隱患點沒有排除,會自動發信息給責任人,確保整改措施落實到位,最大程度降低火災安全隱患。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