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六年不漲!“AI賣水人”瀾起科技轉戰港股IPO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雲帆 上海報道

繼6月初宣告將在港股IPO後,知名無晶圓廠集成電路設計公司,A股AI與雲計算產業核心玩家瀾起科技,於7月11日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披露了招股說明書,並由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瑞銀集團擔任港股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瀾起科技是全球最大的內存互連芯片供應商之一,其2024年市場份額達36.8%。公司致力於爲雲計算及AI基礎設施提供創新、可靠、高能效的互連解決方案,產品組合包括內存接口芯片(如DDR系列)和高性能運力芯片(如PCIe Retimer、CXL MXC)。

而作爲資本市場的老面孔,早在2013年,瀾起科技便率先實現了美股市場的上市,但上市僅14個月後便實施私有化退市;2019年,瀾起科技轉戰A股科創板,成爲最早的科創板開市25家上市公司。

而瀾起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資本運作都帶有着鮮明的業務結構探索。

美股上市前後,瀾起科技致力從消費級電視機頂盒業務轉向內存互連芯片;2019年科創板IPO前後,瀾起科技又借津逮服務器起勢,試圖打造人工智能服務器國產化標杆和公司成長第二曲線。

不過,由於對AI行業發展方向的誤判,津逮服務器在GPU爲核心的AI基礎設施架構下逐步喪失市場,並導致瀾起科技失去了發展先機。而公司股價亦反映公司六年之經營情況,區間漲幅寥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港股上市,瀾起科技又旗幟鮮明地押注“ ​​運力芯片”​​市場,並嘗試在GPU一統天下之際,重新書寫一輪AI賣水人的故事。

重歸增長

根據招股書,瀾起科技在當前AI雲計算行業細分領域,擁有比較靠前的“江湖地位”。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公司爲全球第一的內存互聯芯片供應商;爲全球前二的PCIe Retimer供應商,全球首發CXL MXC芯片,全球兩家DDR5第一子代MRCD/MDB芯片供應商等等。

從芯片功能上來區分,作爲瀾起科技長期主業的內存互聯芯片,其主要作爲計算機內存模組內置芯片的一部分,負責CPU與DRAM內存顆粒間高速、穩定的數據交換,解決CPU高頻計算與內存低速訪問間的“剪刀差”問題。

而包括PCIe Retimer、CXL MXC、MRCD/MDB等芯片爲近年瀾起科技着重開發的新業務,其主要用於在當前以GPU爲核心的算力服務器架構中,提升核心芯片與模組之間的帶寬,資源配置效率等。

招股書顯示,2024年是瀾起科技重新迴歸高速增長的一年,該年營業收入合計36.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2%;而包括PCIe Retimer、MRCD/MDB、CDK三類芯片2024年合計實現4.22億元人民幣收入,同比增速超過八倍。

值得注意的是,7月13日,瀾起科技同步披露了公司上半年的業績預告同樣亮眼。

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度實現營業收入約26.3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58.17%;實現歸母淨利潤11億元~1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5.50%~102.36%。而分業務來看,上半年公司內存互聯芯片銷售同比增61%到24.61億元;PCIe Retimer、MRCD/MDB、CDK三類芯片獲得2.94億收入,增速不亞於2024年。

隨着大模型在預訓練和使用中對算力需求快速提升,不止核心GPU需求增加,通信,存儲,連接等各個算力組件,模塊,芯片的需求都在高速增長。

瀾起科技在招股書中指出,算力系統內部在數據交換量激增、傳輸速率持續提升及互連繫統日益複雜的推動下,互連解決方案的關鍵作用日益凸顯,其效能現已直接影響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性能與可靠性。而對計算能力及內存數據雙向傳輸需求的不斷增長,加速了內存接口芯片的迭代,推動了技術在代際間的進步。

失去的三年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AI行業爲二級市場投資者帶來巨大財富效益,瀾起科技的市場表現一直不溫不火。

Wind數據顯示,瀾起科技2019年7月22日上市首日開盤即錄得88.71元/股(前復權)的股價;而截至7月14日,瀾起科技股價僅爲82.71元/股,其與六年前股價水準幾乎沒有差異;較2020年股價峰值時期跌約三分之一。

回顧公司過去數年的業務情況,錯誤押注基於英特爾CPU的AI服務器國產化,成爲了公司股價長期不溫不火的主要原因。

2018年開始,瀾起科技與英特爾公司合作,嘗試在國內推動基於英特爾CPU芯片的算力芯片和服務器在國內的脫敏版本——津逮芯片在國內的推廣,並分別在2019年5月、2020年8月、2021年4月和2023年1月發佈全新四代津逮CPU。

然而隨着以GPU爲代表的礦機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2023年後生成式語言大模型的橫空出世,能夠高效並行計算GPU芯片幾乎完全霸佔算力市場,並使得基於CPU作爲核心計算單元的服務器被完全邊緣化。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瀾起科技津逮平臺收入達到8.45億元和9.37億元人民幣,業務佔比接近三分之一;但2023年上半年津逮平臺業務萎縮至0.05億元人民幣,同比降幅超過98%。後續津逮平臺因無法產生收入而造成平臺存貨激增,並導致2023年公司出現大量減值計提。

而隨着同期的解禁洪峰,以及關鍵戰略投資人英特爾的減持,瀾起科技在尋覓到“運力芯片”這一新抓手前,股價一直被長期壓制。

打造“第二春”?

近年,隨着AI雲計算行業以GPU爲主架構的確立,瀾起科技再度找到了新方向。

此次港股IPO,無疑又是瀾起科技爲打造“運力芯片”而大舉募集彈藥的開端。

“在AI時代,Scaling Law強調數據生成的指數增長。該轉變要求以數據爲中心的 基礎設施能夠在新異構系統架構中以越來越快的傳輸速率高質量管理前所未有的海量 數據,並克服處理器速度及內存帶寬之間的差異。此架構不再僅以CPU爲中心,而是包括GPU及一系列配置日益複雜的互連設備。”瀾起科技在招股書中指出。

該公司還指出,運力當前已成爲AI算力系統功能的基石,互連的重要性預計將繼續增長,因爲其可加強數據中心繫統的效率、可靠性、低延遲及可擴展性。

從市場格局來看,在內存互聯芯片細分領域,瀾起科技、瑞薩、Rambus當前佔到總細分市場份額的90%以上。但考慮DDR內存互聯芯片單價在AI算力服務器中價值佔比較小,總市場僅爲數十億美元。而另一方面,瀾起科技A股截至7月14日總市值仍有946.86億元,即便瀾起科技持續對其他兩家企業攝取市場份額,其依舊不足以支撐其千億市值。

相比之下,運力芯片市場的空間就要大得多。

根據國聯證券援引數據,AI 系統中的頭節點和 JBOG 或加速器基板等均需要大量的 Retimer 芯片。隨着全球 AI 服務器出貨量的不斷增長,預計2024 - 2032年 PCIe/USB Retimer 市場規模的 CAGR 達 46.8%。CXL 內存擴展市場規模將達到 150 億美元,其中內存擴展控制器市場規模爲 5.83 億美元,瀾起科技的 MXC 芯片有望在這片新興市場中佔據重要份額。

因此,打造基於運力芯片的第二曲線,對於瀾起科技來說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