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跌去近八成、增收不增利,有友食品一招已吃不下天下鮮?

曾以泡椒鳳爪火遍一時的有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述簡稱“有友食品”),近幾年的業績走上了“下坡路”。

8月19日,有友食品發佈2024年半年度報告。2024年有友食品營收回暖,同比增長10.26%;但淨利潤仍舊未能脫離下跌的趨勢,同比減少了5.22%。

實際上,截至去年年底,有友食品的淨利潤就已連續三年呈現下滑趨勢,營業收入亦連續兩年出現下降,直至今年上半年才顯示出復甦跡象。

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據公開資料記載,有友食品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25日;該公司於2019年5月8日上市,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爲鹿有忠。

公司主要業務爲泡滷風味休閒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的主要產品是泡椒鳳爪、豆乾、花生、竹筍等泡滷風味休閒食品系列,其中泡椒鳳爪爲公司的主導產品。

在2019年友食品公司首次公開上市之際,經營業績其實是呈現出增長態勢,但增長的持續時間卻如曇花一現。

2019年—2021年,有友食品實現營收10.08億元、10.93億元、12.2億元,分別同比減少8.44%、同比增長8.43%、同比增長11.62%。

實現歸母淨利潤1.79億元、2.26億元、2.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0.48%、同比增長26.26%、同比減少2.65%。

可以見得,有友食品營收利潤的增長週期皆僅有2兩年。2020年其歸母淨利潤就到達巔峰,隨後開始下滑;而其營收達到最高點的時間則是2021年,隨後也開始走上“下坡路”。

據百度股市通顯示,2021年—2023年,有友食品的歸母淨利潤爲2.2億元、1.54億元、1.16億元,分別同比下滑2.65%、30.00%、24.68%;2022年、2023年其營收分別爲10.24億元、9.66億元,分別同比下跌16.07%、5.66%。

而有友食品2024年上半年則處於增收不增利的處境。據財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收爲5.3億元、同比增長10.42%;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爲0.76億元,同比減少5.22%。

雖然有友食品並未解釋其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但據財報分析,成本以及各種費用的增長或是其利潤下滑的原因。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有友食品營業成本增長13.38%至3.66億元,銷售費用增長29.38 %至0.63億元,財務費用暴增114.99%,研發費用則增長43.54%。

對此有友食品解釋稱,銷售費用增長,主要系報告期薪酬增加、線下推廣以及廣告宣傳等費用增加所致;財務費用增長,主要系報告期外幣業務折算產生的匯兌差額,以及銀行存款利息收入減少所致;研發費用增長,則是由於報告期新產品研發投入增加所致。

“一招吃遍天下鮮”的弊端

據悉,有友食品的創始人爲鹿有忠,最初擔任一家中式酒樓的經營者,研發出泡椒鳳爪這一菜品,隨後便正式成立有友食品,並於2001年取得泡椒鳳爪相關的發明專利。

經過多年發展,有友食品目前已在泡椒鳳爪市場具有一定的產品知名度和品牌效應,而有友食品的營收也主要依賴泡椒鳳爪。

在上市前的2016年至2018年,有友食品泡椒鳳爪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達76.27%、79.45%及81.63%。

上市之後,有友食品對泡椒鳳爪的依賴仍舊不可謂不大。2019年至2023年,泡椒鳳爪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是83.99%、83.67%、80.52%、76.68%、超70%。

2024年上半年有友食品也表示:“公司泡椒鳳爪實現的收入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超 75%,對公司盈利能力具有重大影響”。

據北京商報報道稱,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爲單一市場結構難以適應長期的競爭,有友食品將泡椒鳳爪作爲單一產品結構短期內會大幅提升生產效率,但長期來看風險較大,比如上游原材料價格起伏、下游銷售情況波動、市場競爭環境變化等。

在下游方面,隨着市場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品牌進入泡椒鳳爪領域,對有友食品泡椒鳳爪的銷量造成不小的壓力。

2022年、2023年,有友食品泡椒鳳爪的銷量同比下降了28.48%、17.82%,過度依賴單一產品的弊端也開始顯現——泡椒鳳爪銷量的下滑成爲公司業績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上游方面,隨着市場競爭加劇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有友食品泡椒鳳爪的毛利率也出現下滑。而作爲公司“支柱”的泡椒鳳爪毛利率下滑或也是其利潤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2023年泡椒鳳爪的毛利率下降至28.84%,較上年同期的30.04%有所減少;而今年上半年,泡椒鳳爪的毛利率亦從32.75%降至30.84%。

值得注意的是,或是因爲有友食品遲遲未有突破泡椒鳳爪的“爆款”創新品類出現,或是由於其業績的走勢連年不佳,公司的股價也是一跌再跌。

截至8月26日收盤,有友食品股價爲5.56元/股,對比2020年9月股價歷史最高點的23.74元/股,已跌去76.57%。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指出:“有友食品面臨的挑戰主要是產品結構單一和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的業績承壓”。

“可通過產品多樣化、市場細分、成本控制、品牌建設、渠道拓展、研發投入、市場調研、國際市場、合作與聯盟、風險管理等方面作出措施,來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改善業績表現,並實現長期穩定發展。”柏文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