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北院第二展覽館重啟!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莫內、梵谷、馬諦斯等大師81幅真跡齊聚一堂
圖/VERSE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 6/14 正式揭幕,經過兩年的整修,這座前身爲圖書文獻大樓的建築,以嶄新面貌呈現「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爲臺灣帶來一場難得的西方藝術盛宴。
自 1870 年成立以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橫跨五千年的人類文明爲收藏軸線,典藏超過 200 萬件藝術瑰寶,每年吸引超過 500 萬名訪客。今日開幕的展覽不僅是大都會博物館首次來臺展出重要典藏,更是故宮與國際頂級藝術機構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展覽精選大都會博物館羅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收藏中的 81 件珍品,包括雷諾瓦、梵谷、塞尚、馬諦斯等 38 位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這些作品橫跨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中葉,完整呈現印象派、後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的藝術發展脈絡,其中多數作品更是首次在亞洲展出。
雷曼收藏:一個家族的藝術視野
本次展出的作品全部來自大都會博物館的雷曼收藏(Robert Lehman Collection)。羅伯特・雷曼作爲美國著名的銀行家和藝術收藏家,繼承了父親菲利普・雷曼對藝術的熱愛,並大幅擴展了家族收藏。
羅伯特・雷曼(1891-1969)。 圖片來源:TRC Leiden
雷曼收藏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廣度與前瞻性眼光。與同時期專注於特定流派的收藏家不同,雷曼家族跨越了多個藝術運動,從早期印象派到後印象派,再到法國野獸派和早期現代主義,形成了對西方藝術發展的全面記錄。1969 年,羅伯特・雷曼辭世後,其基金會向大都會博物館捐贈了橫跨 700 年,總計 2,700 件世界名作,大都會博物館因此特別設立羅伯特・雷曼展館,向公衆分享這批珍貴收藏。
本次來臺展出的 81 件作品中,包括 47 件油畫、12 件水彩和 22 件素描,不僅展示了成品,也通過草圖和習作展現了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爲觀衆提供了更全面的藝術史視角。
展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經典館藏,匯聚從印象派到早期現代主義,包含高更、梵谷、馬諦斯等 38 位藝術巨匠的經典名作。圖爲高更〈大溪地的出浴女子〉。 圖/VERSE提供
主題式策展:五大視角解讀藝術史
有別於傳統的時間順序排列,此次展覽採用主題式策展,分爲「身體姿態」、「肖像與人物」、「徜徉自然」、「從城市到鄉村」和「水岸風光」五大主題。這種策展方式允許觀衆跨越時間限制,直接比較不同藝術家對相似主題的處理手法。
在「身體姿態」區域,馬諦斯的〈扶手椅上的裸女〉展現了現代主義對人體形態的革新詮釋。馬諦斯以厚重、近乎黑色的輪廓線條強調模特兒豐滿的身形,手腳則以誇張比例和粗略筆觸勾勒而成,明顯背離古典對裸體理想化的詮釋。這幅作品創作於 1920 年,正值馬諦斯在法國蔚藍海岸尼斯創作的時期,畫中空間細節來自他當時租住的旅館房間,將日常生活片段轉化爲藝術表現。
亨利・馬諦斯,〈扶手椅上的裸女〉,1920 年。 圖片提供/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徜徉自然」展區則呈現了藝術家對自然景觀的不同詮釋。塞尚的〈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展現了他對結構性自然觀察的獨特視角。畫中垂直向上的樹幹與橫向延展的山丘交錯成網格般的結構,繁複的枝椏交織其間,爲畫面增添細密而複雜的節奏感。塞尚曾坦言對「家鄉地貌的輪廓懷有極大的情感」,這幅描繪艾克斯 - 普羅旺斯近郊家族住宅的作品,通過幾何化的處理手法,爲後來的立體主義奠定了基礎。
保羅・塞尚,〈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1885-86 年。 圖片提供/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經典之作:從雷諾瓦到梵谷
展覽中的幾件代表作品值得特別關注:
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兩位少女〉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創作於 1892 年。這幅作品源於法國美術部長的邀請,爲盧森堡博物館創作一幅畫作。雷諾瓦選擇了藝術史中歷久不衰的主題——女孩與音樂演奏,從素描到油畫,共創作了六個版本。雷曼收藏的這一版本以和諧的色彩與細膩卻果敢的筆觸而備受讚譽,被視爲系列中最出色的畫作。
奧古斯特・雷諾瓦,〈彈鋼琴的兩位少女〉,1892 年。 圖片提供/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梵谷的〈花朵盛開的果園〉展現了他獨特的視覺語言和對自然的熱情。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富有動感的筆觸,表達了藝術家對生命力的讚美,也反映了他在亞爾創作時期的藝術高峰。
文森・梵谷,〈花朵盛開的果園〉,1888 年。 圖片提供/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秀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則展示了點描技法的實驗過程。相較於最終完成的大型作品,這件習作更能讓觀衆瞭解藝術家如何構思和發展其革命性的繪畫方法。
喬治・秀拉,〈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1884 年。 圖片提供/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女性藝術家的獨特視角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特別呈現了多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瑪麗・卡薩特、貝絲・莫莉索與蘇珊・瓦拉東等人,見證女性藝術家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中的重要貢獻。
瑪麗・卡薩特,〈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1900 年。 圖片來源/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瑪麗・卡薩特的〈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捕捉了小女孩瑪格・盧克絲不經意的日常瞬間。卡薩特以鬆散而靈動的印象派筆觸與明亮色彩構築畫面,不僅重現春日庭園的輕盈氣息,也映照出童年本質中難以複製的真實與即興。19 世紀末,卡薩特便開始專注於描繪現代兒童的日常,她筆下的孩童世界純真、靜謐,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童年的文化想像。
這些女性藝術家以獨特的視角和語彙,在男性主導的藝術界中開拓了新的表現領域,爲現代藝術的多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故宮的轉型與國際視野
第二展覽館的重新開放標誌着故宮功能定位的轉變。經過「新故宮計劃」的整體規劃,原本的圖書文獻大樓轉型爲具備現代化展示、修復、科學檢測等多重功能的專業展覽空間,未來四樓更將設置餐廳,成爲融合展示、研究、教育和休閒的多元文化場域。
此次展覽是故宮繼 1961 年、1996 年赴美交流後,暌違近 30 年與大都會博物館再度合作。選擇臺灣作爲亞洲巡展首站(展覽結束後將前往韓國),反映了國際藝術界對臺灣文化環境和專業水準的認可。
故宮第二展覽館全新重啓,打造挑高明亮的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不僅是一場藝術展覽,也是臺灣文化機構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通過這 81 件藝術珍品,觀衆得以直接對話西方藝術史上的關鍵時刻,理解現代藝術語言的形成過程。
同時,這次展覽也開啓了故宮與國際頂級藝術機構合作的新篇章。在「新故宮計劃」的框架下,故宮正從傳統的中華文物典藏機構,轉型爲具有國際視野的綜合性文化平臺,爲臺灣觀衆帶來更多元的藝術體驗,也將臺灣的文化軟實力展現給全世界。
故宮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啓用暨「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開幕記者會合影。 圖/VERSE提供
※本文由《VERSE》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