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建院100週年!明清住24代皇帝…從皇家禁苑到世界博物館
記者廖翊慈/綜合報導
中國著名地標北京故宮10日迎來建院100週年,這座曾經的皇家禁宮,明清兩代一共有24代皇帝在此生活,如今已成爲舉世聞名的文化地標。百年間,紅牆金瓦見證了歷史更迭,從帝王之居走向全民共享,成爲文化的重要象徵。
綜合陸媒報導,北京紫禁城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執政,統治中國近500年。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迫出宮。
▲末代皇帝溥儀。(圖/翻攝自微博)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乾清宮前舉行開院典禮,首次對外開放。清室善後委員會通電宣告成立,紫禁城由此從皇家宮殿轉型爲全民共享的文化殿堂,首日參觀人數破萬,甚至出現「人羣如潮水般涌向故宮」的盛況。
▲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年四季都充滿遊客。(圖/CFP)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爲保護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啓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南遷行動。爲保護國寶,故宮人攜1.3萬箱文物南遷,輾轉萬里,歷時十餘年,創造了「戰時文物零損毀」的奇蹟。
▲北京故宮建院100週年。(圖/新華社,下同)
1945年10月10日,抗戰勝利後,太和殿廣場舉行華北區日本侵略軍投降典禮,20萬名民衆親眼見證歷史時刻。
1949年後,政府接管故宮,開啓古建修繕與文物研究體系化。 1961年列爲全國首批重點文保單位,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2013年啓動「平安故宮」工程,開放面積從30%增加到85%以上。
歷經百年,故宮也提出「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位故宮、活力故宮」策略,推動文物數位化(超100萬件)、北院區建設(2026年開放)、乾隆花園修繕開放等,並結合AI技術,展開文物「復活」計劃,用AIGC技術使北宋孩兒枕娃娃奔跑、東漢陶犬擺尾;還有全景漫遊、AI客製化場景(如中秋雅集),打破實體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