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吸血、商譽高懸、業績下滑、高管減持!人福醫藥處境堪憂

在公司業績承壓的同時,高管及股東們也紛紛選擇了大幅減持,彷彿是在爲這艘已經遍體鱗傷的航船再添一道裂痕。在股東吸血、業績下滑、高管減持三座大山的重壓之下,人福醫藥的前行之路顯得愈發艱難。

在2024年的深秋,人福醫藥似乎正面臨着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9月24日,人福醫藥發佈公告稱其控股股東當代科技持有公司386,767,393股已全部被司法標記及輪候凍結,佔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100%,佔公司總股本的23.70%。

這僅僅是當代科技債務危機的冰山一角。根據最新公告,當代科技逾期未付的債券多達12只,涉及的訴訟及仲裁案件竟高達161起,標的金額累計約323.30億元人民幣。在這樣的重壓之下,當代科技爲了償還鉅額債務,不僅頻繁違規減持人福醫藥的股份,更是屢屢隱瞞關聯交易,不惜抽取人福醫藥的血液來填補自身的財務黑洞。這種行爲已經引起了上交所的嚴厲關注和處罰,但對於人福醫藥而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人福醫藥的困境並未止步於此。根據公司發佈的2024年半年報,儘管營業收入微增至128.61億元,但歸屬淨利潤卻出現了16.07%的下滑,僅爲11.11億元。這已經不是人福醫藥第一次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了。

禍不單行,在公司業績承壓的同時,高管及股東們也紛紛選擇了大幅減持,彷彿是在爲這艘 已經遍體鱗傷的航船再添一道裂痕。在股東吸血、業績下滑、高管減持三座大山的重壓之下,人福醫藥的前行之路顯得愈發艱難。

雖然公司擁有芬太尼系列產品作爲其核心競爭力,但在股價持續低迷、關聯交易飽受質疑的當下,人福醫藥能否守住基本盤,能否重拾投資者的信心,不僅是對公司管理層智慧與決斷的考驗,更是對整個企業未來走向的嚴峻挑戰。

控股股東當代科技頻繁吸血

在中國資本市場的舞臺上,曾經輝煌一時的“當代系”如今只剩下一頁頁褪色的歷史。作爲湖北省最大的民營資本集團之一,當代集團在創始人艾路明的領導下,一度揮斥方遒,構築起一個橫跨醫藥、旅遊、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宏偉資本帝國。然而,盛世之下隱憂漸生,頻繁的高槓杆收購最終拖垮了集團的資金鍊,導致一系列債務違約事件的爆發。

隨着資金鍊的斷裂,當代集團不得不開始清倉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以解燃眉之急。曾經的“當代系”資本版圖逐漸四分五裂,成爲市場的一大憾事。而在這一過程中,人福醫藥—這顆“當代系”旗下的璀璨明珠,也不幸成爲了集團債務危機的犧牲品。

9月3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一紙紀律處分決定書,將人福醫藥及其控股股東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艾路明推到了風口浪尖。該決定書指出,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因多項違規行爲受到嚴厲懲罰,其中包括隱瞞關聯交易以及長期佔用公司鉅額資金等惡劣行徑。

據悉,當代科技旗下企業通過業務關係能夠對珂美立德、新洪建築、武漢當璟、遙星醫藥實施重大影響,這些企業均被認定爲人福醫藥的關聯人。然而,相關的關聯交易不僅未得到及時披露,更是繞過了董事會的審批程序,顯露出公司治理結構的嚴重缺陷。

上交所的痛批更是讓人福醫藥的形象雪上加霜。控股股東當代科技及其實控人艾路明,被指責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長期非法侵佔公司資源,利用控制權謀取私利,其行爲之惡劣、情節之嚴重,令投資者寒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福醫藥似乎已成爲砧板上的魚肉,任由當代科技宰割。隨着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的不斷降低,公司的未來愈發撲朔迷離。而當代科技在減持過程中的屢次違規操作,更是讓市場對其失去了最後一絲信任。監管機構連續開出的罰單,無疑是對其不負責任行爲的有力回擊。

在“當代系”資金鍊斷裂的陰霾下,人福醫藥的舉措耐人尋味。自2022年起,人福醫藥的分紅金額突飛猛進,不僅在當年刷新了自身的分紅紀錄,更在2023年達到了驚人的7.51億元。而2024年上半年,公司再次大手筆推出2.45億元的分紅計劃,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某種不尋常的資本運作。

當代科技在破產邊緣掙扎的同時,人福醫藥的控制權易主似乎只是時間問題,而接手者的身份及其可能採取的戰略方針,將直接決定這家企業的未來命運。

諷刺的是,在當代科技債務纏身、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人福醫藥的高額分紅似乎更像是在爲控股股東輸血,而非真正回饋投資者。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不僅未能緩解市場的擔憂,反而加劇了對公司治理的質疑。

批評之聲不絕於耳,市場有人猜測,人福醫藥的分紅政策可能是爲了穩定股價、吸引潛在接盤者的一種手段。而在控制權爭奪戰中,任何一個小動作都可能牽動整個棋局。人福醫藥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足以讓投資者保持警惕。

人福醫藥的現狀,既是一個關於資本運作的複雜謎題,也是一個關於企業生存的殘酷考驗。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控制權爭奪戰中,每一步都蘊含着深意,每一次分紅都可能是最後的晚餐。只有時間,才能揭曉這場生存遊戲的最終勝者。

增收不增利,薪酬鉅額上升

在2024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中,人福醫藥交出了一份令市場頗感失望的成績單。儘管公司實現了營收的微幅增長,但歸屬淨利潤卻出現了顯著下滑,同比降幅高達16.07%。在毛利率變動不大的背景下,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以及研發費用的大幅增加成爲了吞噬利潤的主要原因。

其中,財務費用的激增部分由於匯率波動帶來的匯兌虧損,這一點似乎還情有可原。然而,當我們深入分析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時,一個觸目驚心的現象浮出水面—銷售人員薪酬上調約28.78%,而管理人員和研發人員的薪酬更是暴漲了驚人的51%。這種薪酬的劇烈上升直接推高了公司的各項費用支出,成爲侵蝕利潤的又一大因素。

在業績本就下滑的情況下,如此大規模的薪酬提升引起了市場的廣泛質疑。是爲了激勵員工,提高企業競爭力,還是另有隱情?

在業績不佳的情況下大幅提升薪酬,不僅無法令人信服,更可能是對股東價值的直接損害。這種做法無疑會加劇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結構的擔憂,對公司的長期發展構成威脅。

商譽高懸與投資迷局

在早期的狂飆突進中,人福醫藥似乎忘記了謹慎二字,頻繁的併購活動讓公司迅速膨脹,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截至目前,公司賬面上的商譽高達41億元,而爲了防範風險,人福醫藥已經計提了約31.5億元的減值準備。然而,這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仍然隨時可能落下。

除了併購帶來的商譽風險,人福醫藥在投資領域的佈局也同樣令人側目。公司對股票投資似乎情有獨鍾,幾乎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了天風證券這一個籃子裡。然而,今年上半年天風證券股票的虧損達到1.2億元,人福醫藥因此也被深度套牢。此外,公司投資的私募基金也出現了1134萬元的虧損,這無疑給公司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

諷刺的是,人福醫藥雖然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要“聚焦”醫藥產業,甚至不惜捨棄還在盈利的明星產品傑士邦,但公司在投資領域的佈局卻與其宣稱的“聚焦”戰略格格不入。這種表裡不一的做法不僅令外界感到困惑,也讓投資者對公司的戰略定力和執行力產生了懷疑。

人福醫藥在投資上的失誤不僅削弱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更分散了企業的精力和資源,使其在主業上難以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在當前醫藥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福醫藥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在自毀長城。

股東、高管頻繁減持套現

在2024年上半年,人福醫藥的股東及高管似乎掀起了一股減持套現的風潮。除了控股股東當代科技因債務問題而發生的被動減持外,其他重要股東也紛紛加入了減持行列。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減持了1271萬股;招商核心競爭力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減持了146萬股;而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更是拋售了1380萬股。

在這波減持浪潮中,公司現任董事長李傑、前任董事長王學海、前副總裁徐華斌等高管也多次減持公司股票,這一連串的舉動無疑給市場釋放了一個極爲負面的信號,其股價也因此遭受重創,從2023年底的高點暴跌約30%,投資者的信心幾乎降到了冰點。

諷刺的是,這些高管及股東在公司業績承壓、股價低迷之際選擇套現離場,彷彿是在對公司未來投下了不信任票。他們的行爲不僅損害了普通投資者的利益,更是對公司治理結構和長遠發展戰略的質疑。在資本市場中,高管及股東的減持往往會被解讀爲對公司價值的否定,人福醫藥在這方面的表現顯然讓投資者大失所望。

人福醫藥的未來,彷彿一幅懸掛在峭壁上的畫卷,風雨飄搖,等待時間的考驗。在這個關鍵時刻,公司管理層如何穩定軍心、恢復市場信心,將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首要任務。

編輯| 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