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問世伴隨質疑 AI對話次數超越人類的幻象與危機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在近日的訪談中提及GPT-5模型。(圖/翻攝自YouTube/Y Combinator)

●張瑞雄/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在矽谷的餐桌上,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滿懷自信地宣稱,未來ChatGPT每天的對話次數將超越全人類言語的總和。這種說法既令人驚歎,也讓人不安。人工智慧確實以驚人的速度推進,從2022年ChatGPT首次亮相,到今日GPT-5問世,不過短短三年,全球已經進入與機器交談成爲日常的時代。當Altman描繪未來的宏大藍圖時,外界卻同時目睹了另一面,GPT-5的問世並非完美凱歌,而是伴隨着質疑與嘲諷的雜音。

從期待到失望 這場技術盛宴成了公關災難

GPT-5的推出原本被定位爲「博士級」智慧的躍升,甚至被比喻爲從舊式像素螢幕邁入視網膜顯示器的革命性轉變,但實際體驗卻顯得滑稽而尷尬。

美國總統的名字被拼錯成「Gearge Washingion」,地圖上的州份變成「Yirginia」,甚至還能在同一張圖片裡看到兩個不同版本的喬治布希。

這些錯誤不僅暴露了模型能力的侷限,更引發了用戶對於其「人格」的強烈反彈。許多人懷念舊版GPT-4o的親切與靈活,甚至發起請願要求OpenAI重啓舊系統。短短數日內,從期待到失望的反差,讓這場技術盛宴成了一次公關災難。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風波不只是單一產品的挫敗,而是整個AI產業所面臨的典型困境。一方面,業界習慣透過壯觀的發表會與鉅額投資來營造「未來已來」的氛圍;另一方面,用戶在日常使用中卻發現這些工具仍無法脫離「中規中矩的助手」角色。

當Altman宣稱要在不遠的將來爲資料中心投入「數兆美元」,並研發出全新的金融工具來支撐這龐大開銷時,人們聽見的不僅是科技野心,更是泡沫化的隱憂。

這種「願景與現實的斷裂」其實有跡可循,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成就了數位時代的繁榮,但過程中也有無數投資人血本無歸。Altman坦言AI的投資潮同樣存在泡沫,他甚至直言「有人會賠得慘烈,也有人會大賺特賺」。

問題在於AI並非單純的金融市場遊戲,而是深刻改變社會運作的力量。如果企業爲了維持估值與投資熱度,不斷推出尚未成熟的產品,最終受害的可能不是投資人,而是數以億計依賴AI進行教育、工作甚至情感陪伴的使用者。

技術決策失誤 凸顯對市場調研與人性理解的不足

另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企業對於用戶情感需求的忽視,許多研究與報導已經指出,不少人把ChatGPT當作知心朋友或心理支持,與之展開長時間對話。

這種依附性本來應該提醒開發者,在設計新版本時必須格外謹慎,避免突然剝奪用戶熟悉的互動方式。然而OpenAI卻在GPT-5推出時直接停用了舊版本,導致使用者感到被背叛。這不僅是一個技術決策失誤,更凸顯了公司對市場調研與人性理解的不足。

同時GPT-5事件也暴露了AI企業在定位上的矛盾,他們自稱是「研究實驗室」,以科學突破的姿態吸引信任與投資,但本質上卻是高度商業化的公司。

當技術的實際效能與廣告宣傳之間差距過大,當「智慧超越人類」的口號一次又一次落空,公衆對這些企業的信任便會逐漸侵蝕。對照Altman所言「讓我們做我們的事」的態度,這種自信甚至傲慢,可能會在未來引發更大的反彈。

從更廣的視角來看,GPT-5風波提醒我們,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應僅僅以參數規模、估值高低或使用次數來衡量。真正的問題在於,AI如何在保有創新速度的同時,也兼顧倫理、責任與永續性。

如果一個產品能讓人捧腹大笑於其錯誤,但卻無法在基礎任務上建立信任,那麼這樣的技術距離所謂「博士級智慧」仍然遙遠。

GPT-5的故事像是一則寓言,它告訴我們,當人類急於追求「超越」與「顛覆」時,往往會低估實踐過程中的曲折。

Sam Altman的願景或許有其真實核心,但若忽視了使用者的體驗、社會的信任與倫理的底線,那麼再宏偉的未來藍圖也可能變成一場幻象。AI要真正「超越人類」,首先要學會的是謙卑與誠實,而不是無止境的自我吹噓。

▼GPT-5風波提醒我們,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應僅僅以參數規模、估值高低或使用次數來衡量。真正的問題在於,AI如何在保有創新速度的同時,也兼顧倫理、責任與永續性。(圖/記者吳立言制)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