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良 親師LINE羣組淪戰場

社羣通訊工具已成親師溝通重要管道,臺中市議員陳文政指出,有些親師羣組卻演變爲教師、家長互控的戰場。示意圖/AI生成

社羣通訊工具已成親師溝通的重要管道,臺中市議員陳文政指出,他接獲多個案例,有些親師羣組卻演變爲教師、家長互控的戰場,籲教育局應儘速研擬明確使用指引。教育局表示,難以用行政命令一體規範,由各校自行制定原則。

議員陳文政指出,他曾處理多起親師羣組衝突,有案例甚至因家長截圖互控鬧上法庭。目前並無明文規範教師是否應加入或成立LINE羣組,有些是教師主動建立,有些則是應家長要求。一旦羣組內出現糾紛,教師往往陷入兩難,甚至承受沉重心理壓力。

陳文政分析,社羣羣組衍生三大問題:一是削弱學生自主責任感與表達能力,家長習慣即時掌握訊息,反而剝奪孩子應該承擔的任務;二是教師長時間回覆訊息,導致工時無形延長、休息時間被壓縮;三是羣體壓力壓縮教師專業空間,容易引發對教師言行的質疑甚至攻擊,影響教學秩序。

他建議教育局推動更明確通訊政策,例如導入「一對多」LINE官方帳號或電子郵件公告制度,避免「人人皆可發言」導致誤會與紛爭;若短期難導入替代方案,也可考慮迴歸傳統聯絡簿。

楊姓教師坦言,家長要求成立LINE羣組,「隨時」溝通學生情況,但教師面對無理要求時,只能以正向語言應對,儘量避免衝突。老師也要求,晚上10時後,儘量不要用LINE以免干擾。

有幼兒園教保員表示,學校規定須透過LINE羣組聯繫家長,即便遇到語氣不佳訊息,也會刻意避開情緒性或批判用語,以免遭截圖、被公開放上網「公審」。

教育局長蔣偉民表示,目前多數學校仍以紙本聯絡簿作爲正式親師溝通工具,社羣軟體則屬輔助性質,呼籲師長與家長保持理性溝通,避免因誤解或情緒性發言導致衝突。

教育局指出,親師羣組性質屬自發且非正式,學校場域與溝通需求多元,因此難以一體適用的行政指引統一規範。將鼓勵各校依實際運作與校務需求,制定適當使用原則與提醒機制,確保資訊交流的品質與教師權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