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進階式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人才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必不可少的動力源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培養與儲備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爲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進步、人才培育和產業升級有機銜接的核心樞紐。

作爲中國軍工科技領域的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搖籃,南京理工大學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爲導向,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創新提出“聞道、問道、悟道、志道”培養理念,堅持高層次人才領航、進階式學習強基、零距離場景驅動、重大項目牽引,構建了“精神引領、知識築基、實踐強能、實戰育才”的進階式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之路。

“聞道”於大師

以貫通式培養築牢育人之本

學校選聘以院士、總師、大國工匠爲代表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實施貫通式培養,深化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融合,形成校企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卓越工程師培養生態。

全鏈條文化浸潤。立足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充分利用學校紅色教育和國防科技資源,由院士、總師、教授等帶頭開展前沿科技啓蒙報告和工程教育實踐。建設大國防思政課程矩陣,弘揚國防工程領域砥礪奮鬥的崇高精神,實現工程文化浸潤向中小學階段充分延伸。

全方位引領伴行。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班,基於個性化發展需要,爲每一名學生配備跨學科校企導師團隊,通過“一生雙師”模式實現知識傳授與產業應用的深度耦合,爲學生“知識建構—工程實踐—自主創新”全方位成長引航。

全過程協同賦能。立足學生長遠發展,建立新生入學第一課、國防菁英大講堂、畢業生思政課等相貫通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通過“國防行”特色實踐教育等形式,常態化組織學生深度走訪行業重點企業、科研院所,以領域傑出校友爲榜樣增強學生成長成才意識,培養職業忠誠度高的卓越工程人才。

“問道”於課堂

以進階式教學夯實知識之基

學校以解決工程問題爲邏輯起點,將科研資源轉化爲育人資源,構建知識脈絡清晰的課程體系,實現知識的結構化整合與系統性輸入,爲培養卓越工程師夯實寬厚的專業知識基礎。

供給優質課程資源。校企共定培養方案,建設七類通識核心課程羣,實施分層、分類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通用語言和基本能力;建設學科專業導論課,開發銜接性好、交叉性強、前沿性優的定製化課程和教材,強化學生應用性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開設學科前沿領航課,從專業視角爲學生指引科學方向。

拓展多元學習空間。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和科技實踐,匯聚校地資源打造“哈軍工精神”國防科技創新與實踐教育基地,進一步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推進全體教師同講一門課,實現全體新生同上一門課,構建“實感、實操、實例”三重沉浸式、交互式教學模式,在生動的工程場景中實現理論知識的高效傳授。

強化雙創育人機制。依託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全天候開放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開發緊密耦合產業需求的百餘門專創融合課程資源,通過挑戰杯、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智能無人系統應用挑戰賽等,引導學生投身產業應用,爲深度參與工程實踐奠定紮實基礎。

“悟道”於實踐

以零距離場景磨礪能力之鋒

學校依託長三角智能製造與裝備創新港等多個校地企合作平臺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引導學生參與協同攻關,解決科研生產一線中的複雜問題,以“四個零距離”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的關鍵躍遷。

打破物理邊界,實現高校與企業“零距離”。通過匯聚行業創新資源,引進多家國家重點企業研發中心落戶運行,實現高校和企業在物理空間上的融合。在協同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校企共搭育人橋樑、共享創新資源,打通育人與用人的“最後一公里”,更好實現訂單式培養。

打破身份邊界,實現教師與員工“零距離”。高校教師全流程參與企業研發生產環節,企業員工全維度參與培養環節,在人才互融互促的良好氛圍下,形成“青年導師+行業總師”“資深博導+企業青年骨幹”校企導師聯合指導的“傳幫帶”機制,在高層次技術人才雙向交流、共用共享中,持續強化師資力量。

打破學科邊界,實現學生與平臺“零距離”。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爲基礎,與企業共建一流科研平臺和育人平臺,通過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集羣、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校企協同育人示範基地等,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前沿信息互通、育人優勢互補。

打破課堂邊界,實現理論與實踐“零距離”。以研發生產一線爲課堂,圍繞智能製造、核心元器件、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的技術難題,開展真實場景教學,持續將實踐優勢轉化爲教學優勢,促進理論知識和工程應用融會貫通,全面提升學生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志道”於創新

以項目制實戰鍛造卓越人才

學校持續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培養鏈“三鏈”融通,實現跨行業、跨學科、跨專業“三跨”融合培養,在共同承擔重大工程項目中,培育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鍛造其實戰應用能力。

做強項目資源,優化協同育人範式。結合行業龍頭企業領域優勢,以攻克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爲目標,形成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學科交叉等三類課題,不斷完善徵集遴選、入庫管理、方向匹配、結題出庫信息化管理,共同建設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課題庫,豐富卓越工程師培養核心資源。

做實產教融合,深化工學互嵌培養。圍繞項目制校企合作,採用專業學習、企業實踐與課題研究深度互嵌的培養模式,實現高校和企業不同學習場景的靈活切換、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全面把握技術前沿和行業動態,螺旋式提升工程項目勝任力。

做細考覈管理,量化多維評價機制。引導學生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創新需要,制定包括學術論文、發明專利、行業標準、工程項目設計方案等在內的多樣化申請學位的實踐成果要求,開展多元主體評價、階段化評價、數字化評價,暢通分流渠道,激勵學生潛心一線、攻克難題。

未來,學校將繼續錨定“工程精英、社會中堅”培養品牌,將發揚“哈軍工”光榮傳統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校企協同知識創新與技術攻關中,爲學生賦知、鍛能、增智,着力培育“又紅又專、紅透專深”的卓越工程師,爲強國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09日 第05版

作者:付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