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海絲”樞紐的廈航實踐

20世紀80年代,在廈門工作的習近平同志親自領導編制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下簡稱《發展戰略》)。在動員部署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從事現代化經濟建設,要有長遠考慮,統籌全局”,主動把廈門置於世界經濟發展和全國改革開放大局中來謀劃,高瞻遠矚地將廈門“發展模式”的首要特徵定位在“積極發揮特區四個‘窗口’和兩個‘輻射扇面的樞紐’作用”,鮮明指出了構建樞紐的先導性和戰略性意義。

廈航是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親自參與組建並長期指導發展的企業,也是新中國首家合資經營、企業化運作的航空公司。2024年7月,在廈航成立4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廈航全體員工回信,勉勵廈航“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上積極發揮作用。”從《發展戰略》到重要回信,廈航始終將構建“對內和對外兩個輻射扇面的樞紐”作爲重要發展戰略,並主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着力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航空樞紐,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

聚焦“加強對內對外輻射作用”,打造樞紐戰略支點。《發展戰略》多次強調要“增強廈門對內對外輻射程度”“增強自身輻射能力”。1986年,按照習近平同志的指示,廈航積極洽談開通廈門至國內中西部及馬尼拉、新加坡等國際航線,迅速提升了廈門的內外輻射能力。40年來,廈航始終以此爲遵循,以廈門主基地爲中心,全力開拓“中樞輻射式”航線網絡佈局,積極開通“一帶一路”航線以及金磚國家市場航線,暢通東南亞轉北美、東南亞轉東北亞、澳洲轉歐洲“三大國際中轉走廊”。國家發展改革委、民航局也大力支持福建面向“一帶一路”建設樞紐和擴展航權。目前,廈航年旅客運輸量超4300萬人次,航線網絡已通達六大洲50個國家和地區的198個城市,並藉助天合聯盟通達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的1057個目的地,成爲“海絲”沿線經貿往來與人文交流的重要空中橋樑。

聚焦“提升綜合運輸能力”,提升樞紐戰略能級。《發展戰略》鮮明指出,“國際貿易交往與國內經濟活動,最重要的是提高港口城市的綜合運輸能力”。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對加快交通強國建設強調“要建設更多更先進的航空樞紐、更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廈航主動落實並積極構建“空鐵一體、無縫銜接、多式聯運、立體高效”的高水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主基地樞紐承運人的主體優勢,廈航不斷優化航班中轉銜接,逐步形成“三進三出”的中轉航班波,將國際中轉航班銜接時間最短壓縮至60分鐘,並積極推進高鐵進機場,推動與地面交通的合作聯運,有力促進了空中與地面兩網融合,提升了“海絲”樞紐的輻射範圍和綜合運輸能力,爲提升樞紐戰略能級奠定了重要基礎。

聚焦“創造一個便於人員進出的環境”,拓展樞紐戰略縱深。《發展戰略》提出要“敞開大門、實行全方位開放”“促進人才、資金、技術、資源等生產要素合理的流動與重新組合”。廈航依託24個境外辦事機構,800多條航線積極打造“境外—空中—境內”的服務保障鏈條,充分發揮樞紐在向內引入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向外推介在地文化、企業、物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廈航持續優化國際中轉服務,結合便利化通關政策,爲國際中轉旅客提供免費中轉住宿、免費地面交通接駁、免費中轉休息室等服務。在廈航及海關、邊檢、機場等相關單位的長期努力下,2024年廈門國際中轉人數已達148萬人次,連續5年穩居國內第四大國際航空中轉樞紐地位,有效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增進海峽兩岸人民的交流往來”,厚植樞紐戰略優勢。《發展戰略》將“實現祖國統一的橋樑”作爲廈門發展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提出廈門要“成爲大陸與臺灣來往的主要通道”“使臺胞來廈更有親切感”。廈航始終以“排頭兵”姿態推動兩岸交流往來。1990年臺灣民航團訪問大陸的第一站就來到廈航,並贈予廈航“早日直航”牌匾,1996年廈航與長榮、華航等4家航司合作開展“一票到底”的聯程中轉服務,2005年廈航圓滿完成兩岸直航任務,2008年實現常態化直航並率先在臺灣設立辦事機構。截至目前,廈航穩定運營往返臺灣地區航線合計每週30班,閩臺市場中運量份額爲68%,居行業首位,近5年廈航對臺中轉量平均增幅達22.6%,在國際航空樞紐中排名第一。與此同時,廈航在航班上推出閩南語服務、茶文化表演,讓臺胞感受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2017年起,廈航連續8年開展臺灣乘務員招聘工作,累計招聘臺乘452人,着力打造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廈航臺乘已成爲兩岸文化交流的特殊名片。

新時代新徵程,廈航將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給廈航全體員工的重要回信精神,沿着《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引,大力推進“海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拓展兩岸交流合作,不斷書寫《發展戰略》廈航實踐的新篇章。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趙 東 作者系廈門航空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