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累、給付少…醫院爆專科醫師離職潮 多轉至基層診所
根據統計,準備離開醫院的專科醫師,不只急診,還有消化內科、新陳代謝科、神經內科的醫師。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急診醫師從年初起陸續有多人離職,根據急診醫學會統計,年底前將破百人離開醫院急診,而正準備離開醫院的專科醫師,不只有急診,消化內科、新陳代謝科、神經內科等,皆在出走中;衛福部坦言,醫療體系正面對少子化、高齡化、勞動人力銳減等問題,將研擬調整醫療機構品質指標,不僅要改善職場環境,也要照顧員工身心。
負責急重難症的醫學中心,近年不只面臨護理師出走的難題,同時各專科醫師也不斷流失。疫後,護理師離職,醫院有牀無人顧,使急診壅塞更嚴峻,年底將累計破百人離職。屬於醫院熱門科的「消化內科」,近年也出現,醫師取得專科後,立刻離職至薪資較高的診所或健檢中心。
臺大醫學院院長、消化系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明賢說,內科中,不是隻有消化科系出現醫師流向診所的趨勢,包含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等都有相似現象,大部分於醫院任職的醫師都往基層流動,以現況分析,醫院的工作比診所繁重,除非改變現在的給付制度,否則醫院醫師仍會往基層跑。
但在健保給付制度難以全面改變的前提下,不少醫院已開始替年輕醫師加薪,臺大醫院今年爲內外婦兒急診及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加薪,PGY第一年每月加薪二千元,第一年住院醫師及PGY第二年,每月加薪二萬元,第二至六年住院醫師加薪二點二萬元。其他科,第一年住院醫師每月加薪一萬元,第二至六月住院醫師加薪一點二萬元。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因應離職潮,不應僅以加薪當對策,應設法讓醫師「看得見職涯未來」,打破醫師一升主治醫師就開業或離職的路徑,在醫院內該讓他們看到願景。
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說,面對急診人才流失,研擬讓醫師在診所、醫院,採取兩地「彈性」上班,或急診醫能斜槓發展,如推廣災難醫學、空中醫療等,減緩在單一崗位上,長期高壓累積的疲乏感。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衛福部正密切關注年輕醫師出走醫院的現象,但臺灣正處於無人口紅利的時代,未來將改善醫療機構品質的指標,除了病人治療安全及品質,也應重視對員工待遇及身心健康。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