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職獸醫師也有淚 在民眾與政策夾縫間堅守防線

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第7屆亞太小動物獸醫協會(FASAVA)會長

譚大倫

經歷:

曼哈頓動物醫院院長(1997-2022年)

第19屆臺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 (2015-2018年)

第3屆中華民國獸醫內科協會理事長

學歷: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候選人

【口述/譚大倫 整理/王志元 攝影/吳尚鴻】

很多民衆可能不知道,公職獸醫師也有他們的心裡壓力,無論是疫情爆發時不得已撲殺動物,或是因爲動保議題被夾在各種立場間動彈不得。臺灣公職獸醫師長期人力緊缺,再惡化下去恐有逃亡潮。雖然今年政府加給「不開業獎金」打強心針,但實務職等上仍有可改善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希望民衆能多給一些體恤與諒解,公職獸醫師們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也有感覺也有淚。

在1997年臺灣口蹄疫爆發的時候,爲了控制疫情,4個月內撲殺了全國三成豬隻,至少385萬頭。當時人力不夠,只得出動國軍幫忙,後來很多人後續都得了「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羣)」需要心理輔導。但很少人想到獸醫師,獸醫師也是人,也會有這樣的心理壓力。例如禽流感確診時,全場撲殺這樣的工作會由地方防治所的公職獸醫來執行,這些心理壓力他們都得承受。

所謂「公職獸醫師」,即是經過國家考試、訓練,具有公務人員身分的合格獸醫師。因爲隸屬公務部門,食品供應煉安全相關業務,例如屠宰衛生檢查、動物檢疫、動物疾病防治……等工作,甚至是地方防治所的動物保護,都是公職獸醫師的執業範圍。

口蹄疫爆發時,正在集合列隊幫忙撲殺豬隻的國軍。 (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民衆愛動物立場不同 公職獸醫師左右爲難職涯易斷

一般民衆對公職獸醫師比較深刻的印象,可能是公立動物收容所裡的獸醫師。大家好像認爲收容所獸醫師的工作很簡單,但其實遊蕩犬貓收容之後,結紮手術、疾病及外傷的治療,都必須由公職獸醫師負責。且自2015年農委會(今農業部)修正《動物保護法》,宣佈自2017年2月6日起,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零撲殺」政策上路,如果收容的流浪犬貓是比較兇猛、會攻擊人,或是肢體殘缺較難被收養,收容所就必須一直養着這些犬貓。這些動物的飲食吃喝、照護治療,都是公職獸醫師的工作內容。

許多民衆認爲因爲收容動物爆量,收容所環境差,對動物不人道,常常責難第一線的公職獸醫師。2016年,有位生前任職於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的簡稚澄獸醫師,便選擇以安樂死動物的藥物結束自己的生命,以這種方式突顯末端的資源、人力不足,以及臺灣動保結構上的問題。

例如去(2024)年花蓮地震,天王星大樓嚴重傾斜,有貓受困其中,當時就有民衆要求地方政府能停止拆除,希望能派獸醫師進到危樓裡救援。雖然後來地方政府並沒有被說服,但還是可以從上述例子看見基層公職獸醫師,常常被夾在各種保護動物立場的民衆之間。獸醫師一旦進入公職領域,頂頭上司就不只是長官,也是民衆,以及民意代表,很多事情沒處理好,也許就斷送了自己的公職生命。

口蹄疫疫情時,一位獸醫師正在以注射藥劑方式撲殺染疫豬隻。 (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地方收容所常因收容動物爆量,讓民衆質疑收容環境不友善。 (攝影╱鄒保祥)

無役不與執業風險高 公職獸醫師恐爆逃亡潮

除了處理民衆間的衝突,公職獸醫師在經濟動物防、檢疫工作上也充滿風險。無論是像屠宰場環境溼滑,容易跌倒,或是像2021年臺灣本島發現牛結節疹,政府馬上從國外採購疫苗到臺灣來,全臺近1 6萬隻牛全部得在兩週內打完。一般乳牛場可能還算簡單,但其實有很多牛,像擎天崗的牛或是野外的牛,都得施打疫苗,所以有公職獸醫師在打疫苗時被牛衝撞受傷。又或者一些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例如牛結核病或禽流感,公職獸醫師執行防疫行動時,也往往冒着被傳染的風險。

牛結節疹染疫牛隻撲殺後要搬運焚燬也是大工程。 (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牛結節疹疫苗不只牧場內的牛需要施打,野外的牛隻也得施打。 (圖片提供╱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