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三菱電機碳捕捉跨國實證啟動
工研院與日本三菱電機於兵庫縣先端技術綜合研究所舉行「固態胺吸附劑碳捕捉模組」裝機儀式,象徵臺日攜手佈局亞洲碳中和技術市場。
【整理/賴宛靖】
在全球致力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趨勢下,碳捕捉已成爲實現產業減碳關鍵技術之一,工研院與日本三菱電機於日本兵庫縣先端技術綜合研究所舉行「固態胺吸附劑碳捕捉模組」裝機儀式,隨即啓動從廢氣中回收二氧化碳的實證,象徵臺日攜手佈局亞洲碳中和技術市場。
工研院副院長鬍竹生表示,面對全球淨零排放與氣候變遷挑戰,科技創新是解決永續難題的關鍵。工研院積極投入新科技研發,包括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領域,期待透過產業合作推動技術落地與價值創造,這不僅是臺灣碳捕捉技術首次跨海驗證,更具臺日攜手推動減碳技術之指標意義。
三菱電機先端技術綜合研究所所長西澤昭表示,三菱電機高度重視低濃度二氧化碳捕捉的潛力,此次導入工研院開發的碳捕捉模組,結合三菱電機於空調系統與產業系統等領域中累積多年的控制技術與能源管理技術,加速打造回收至再利用的一貫型碳捕捉系統。未來也將納入三菱電機的「Energy & Facility(E&F)」解決方案,致力於減少工廠等場所的碳排放,共同實現碳中和。
此次合作的關鍵技術「固態胺吸附劑碳捕捉模組」,爲工研院研發,具備低溫脫附、節能等優勢,像「會呼吸的海綿」一樣,能從稀薄的氣體中把二氧化碳抓下來,然後用80℃左右的低溫就能釋放出來回收使用。此外,固態胺技術亦具備設備體積小、設備壽命長、熱穩定性佳等特點,不像傳統液體吸收法那麼耗能,特別適合應用在像天然氣鍋爐、燃料電池、半導體等小型但分散的排碳來源。更具高度擴展性,有助於建立亞洲地區的碳管理鏈。
此次合作,期藉由工研院的碳捕捉創新技術,結合三菱電機機電控制等強項,展現臺日科技互補的優勢,有助強化亞洲地區碳捕捉產業鏈建立。面對國際碳排規範日益嚴格,雙方期待透過合作開發商業化碳捕捉系統,開拓捕碳新市場,協助企業強化減碳能力,共同邁向淨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