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 臺灣半導體崛起的奠基者

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圖/財訊提供)

很少人像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一樣,從無到有見證臺灣科技產業崛起的歷程,卻選擇留在工研院,終身爲打造臺灣產業的競爭力努力。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史欽泰1946年出生於高雄茄萣的一個小漁村。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是大學時代決定專攻半導體技術,併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半導體領域的電機博士學位。另一個改變他一生的重大決定,則是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二年就決定回臺工作,因緣際會加入工研院技轉RCA半導體技術計劃。

從臺灣半導體發展的初期,史欽泰就全程見證了產業發展的過程。當年參與RCA計劃的每一位成員,都是胡定華、楊丁元、史欽泰一起面談,成員日後幾乎都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量級人物。計劃成功後,半導體技術移轉給聯電,當時聯電籌備處主任杜俊元還曾希望史欽泰出任聯電副總經理,但史欽泰認爲劉英達更適合,便推薦他出任,自己則留在工研院服務。

堅持留在工研院 推動科技升級

1987年,臺積電成立時,時任實驗工廠廠長的曾繁城一度拒絕加入臺積電,但人才缺乏,計劃無法啓動,在史欽泰勸說下曾繁城才決定加入,從此職業生涯大轉彎。就連臺灣光罩的誕生,以及之後次微米計劃衍生出來的世界先進,都和史欽泰有關。當年半導體大紅,工研院電子所人才被挖角一空,但史欽泰卻始終如一,不是在工研院協助產業,就是在清大培養人才。

「工研院定位就是幫助臺灣創造新的產業,或是幫助既成的產業,提高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史欽泰舉例,很多國家說,要把臺積電搬去那裡,但如果你自己周邊的條件不足,光這樣是沒有用的,「我們的條件是長期鋪陳出來的,做了各種嘗試,不斷增加我們成功的機會;不是每一個嘗試都成功,但你每做一次,就增加成功的機會。」

臺灣科技產業是經歷一段很長的歷程打基礎,纔有今天的發展。史欽泰對《財訊》採訪團隊說:「工研院去年成立50週年,50年才能夠去算做了什麼偉大的事情;而且一定是面,不會只有單點。」工研院幾十年來,替臺灣產業持續引進新技術、新作法,並不只有半導體產業。

臺灣在科技發展策略上的長線思維不能丟,史欽泰認爲,「現在的帳,當然也要算,但是未來6年、12年的計劃也要有;我們要隨時討論、思考,未來會是什麼樣子,這是一個動態的管理⋯⋯規畫完了不是擺在圖書館裡,要放在產業裡,隨時去思考,每隔幾年就要重新調整。」…(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7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