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能做的事 政府還要做嗎?大陸公共單車遲遲未退場原因曝
山西公共單車因投入營運早,在免費率、週轉率、租用率等領先全大陸,日均服務超過40萬人次。 百度百家號
爲解決公共交通「最後一哩路」而誕生的公共單車,目前在多個城市偃旗息鼓,紛紛退出市場,本以公共財政鉅額補貼的經營模式,在大陸經濟成長低迷之際,地方財政已經難以爲繼。在市場已經完全接受共享單車時,多位大陸經濟學者喊出公共單車「早該退出市場了!」
據海報新聞,還記得五年前滿街的「小綠車」、「小紅車」嗎?它們正以每天數十個站點的速度從城市地圖上消失。安徽阜陽、山東煙臺和東營、黑龍江大慶、安徽滁州市南諫區、馬鞍山、江蘇無錫和揚州短短一個月內,全大陸超過10個城市宣佈停駛公共單車。這場始於2008年的綠色出行實驗,爲何在共享單車的圍剿下節節敗退?
被共享單車打趴 公共單車該放手讓市場做?
「凡是市場能做的,政府就該退出,放手讓市場來做。」公共單車誕生之前,「最後一哩路」確實是民生痛點,當時許多城市地鐵不發達,民衆對此有切身感受和需求。那時,政府親身投入,從完善公共服務的角度入手,以公共財政打造公共單車系統,這無可厚非。
但是,有人從中發現了商機,資本也從中嗅到了財富的味道。 2015年左右,共享單車橫空出世,不同品牌之間甚至爲了搶佔市場大打價格戰。2017年OFO和摩拜大戰,最後只花了2年時間,以摩拜被美團併購、ofo隕落爲註腳。這意味着,這個領域已經高度市場化,藉助市場的力量,完全可以滿足民衆的日常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設施不如共享單車先進,運作不如共享單車高效,還擠佔了寶貴的公共財政的公共單車系統,是否還有必要存在,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據冰川思想號,有統計稱,截至2015年,大陸超過500個城市推出了公共自行車系統,而到目前,還剩下約300個公共自行車系統在運作。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一次投放智慧公共自行車系統超過500輛的縣市達296個。
公共單車因其固定的租車地點,使得營運商能即時監控自行車分佈,並透過動態調度來應對高峰期需求,從而實現定時維護保養。其刷卡租車服務的簡單性使得各年齡層都能輕鬆使用,特別是中老年人對此更爲青睞。 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營運成本高,缺乏政府補貼,也因自行車道的問題影響使用者體驗。
和有樁的公共單車相比,共享單車可以隨地租,合法地方停車,對消費者來說較爲便利和有效率。 百度百家號
公車都開不起了 地方財政纔是硬傷
給公共單車造成致命一擊的,還不僅是公共單車的「落伍」,更在於有些地方財政補貼不起,或者已經不想補貼了。
與共享單車對比,公共自行車的好處是免費(一個小時內免費,免費機率達98%)。在這一點上,形成了和共享單車的區別化「競爭」。說穿了,如果講究效率,當然是共享單車方便,但如果想免費騎車,公共單車是個不錯的選擇。
「免費」背後是公共財政掏錢。公共自行車既然以公共利益爲目的,當然不存在獲利這回事,差別只是財政補貼多少。佔用政府補貼越少,或對當地財政開支壓力越小的公共自行車項目,纔可能存活得越久。
與共享單車收入對比,公共單車是比較「拉胯」,但公共自行車的好處是免費。 海報新聞
以杭州爲例,公共單車營運方很早就喊出「不花納稅人一分錢」。其收入,僅很少一部分來自租車收入,大部份是公共自行車亭棚的廣告經營權拍賣。儘管生財有道,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仍無法做到完全收支平衡。
但對其他地區來講,可就大不一樣了。當然,表面上那些停止公共單車營運的城市不會說沒錢了,而是以車輛到了報廢年限、使用率低等理由。事實上,早在2016年的時候,有媒體報導過,一輛公共自行車的營運維護成本高達七、八千元人民幣,遠高於同期共享單車約700至1,500元的成本。一輛公共自行車的成本,背後還有基礎建設、人力成本、維修成本等等。
而在當前大陸的經濟環境下,這顯然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難言之隱」。因財政補貼不到位,近年來不少城市發生公車停駛;那沒有錢補貼公共自行車,不是很正常嗎?這還真對應了一個網路梗:「公車都開不起了,還要啥自行車啊。」
杭州公共單車以「不花納稅人一分錢」爲標榜,但至今爲止,仍很難做到完全收支平衡。 澎湃新聞
更何況,效率高、成本低的共享單車,即使是目前佔據市場前三的品牌(哈囉、美團、青桔),就算不斷漲價,也都還在虧。想靠着公共單車自給自足,維持收支平衡,可能真是一種幻想。
其實,公共單車早就該退場了。在共享單車沒有進入的一些三、四線城市,公共單車還能發揮一些作用。但無論從技術、效率、成本的角度,或是從政府介入的必要性來看,公共單車都沒有理由依賴公共財政補貼而存活。
公共單車遲遲未退場 問題或許出在行政
有趣的是,相較於當年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近年來公共單車的退場,卻顯得慢慢悠悠。如目前大陸尚有約300個公共單車系統還在運營,這不禁讓人疑惑,難道這些地方的公共單車,仍具有共享單車不可替代的強大優勢?
所以,問題的關鍵或許不是公共單車早就該退場了,而是公共單車爲何遲遲未能退場?「市場能做的,政府就不該介入」,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問題是市場能做的,而政府早已經介入,怎麼退出?誰能讓政府退出?市場考慮的是效率、成本和獲利,而從行政的邏輯,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政績,是「擺平」。例如,一個地級市,公共自行車成立後,就有主管部門和營運主體,一旦要裁撤,就涉及一批幹部和員工無處騰挪,損及行政系統利益。
所以,單純從市場的算帳,不足以解釋公共單車該不該退場的問題。理論上,所有公共單車計劃都該退場,但該退場卻又不退場的背後,是更復雜的「玄學」。公共自行車計劃如此,許多官方管理的領域,何嘗不是如此。
煙臺開始拆除公共單車「小紅車」亭時,不少民衆自發性合照。這些曾承載着低碳理想的設施,其實留下了更珍貴的遺產:北京公共自行車培養的140萬固定用戶,至今保持高於平均的騎行習慣;杭州建立的「公交+自行車」接駁模式,仍是TOD(公共交通導向型開發)的規劃範本。莆田正在嘗試的「公共電動單車+智慧換電池」或許給出了新思路,即又保留公益屬性,又吸收共享經濟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