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不是移動小廣告
在一些城市的街頭巷尾,共享單車爲廣大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然而,共享單車較高的流動性和大用戶基數也正被不法分子所覬覦。近年來,不少地方共享單車遭遇了令人頭疼的違法小廣告,它們爬滿車把、座椅、車筐甚至輪胎,有的騎行二維碼也被惡意替換成了小廣告。這些“城市牛皮癬”新變種,將非法代辦、色情服務、網絡詐騙等黑灰產業信息擴散開來。一旦有人輕信這些信息,輕則導致個人信息泄露,重則陷入詐騙陷阱,遭受經濟損失。
“城市牛皮癬”的本質是城市治理漏洞的具象化體現。當違法成本遠低於治理成本,當黑灰產業發現監管盲區,低成本、高滲透的違法信息會大幅擴散,將共享單車淪爲黑灰產業的“移動廣告牌”。
從電線杆到共享單車,違法小廣告死灰復燃有幾個原因。流動性高。共享單車穿行街巷的高流動性,導致依附其上的小廣告覆蓋面廣且難以溯源。投放成本低。有共享單車企業調查發現,粘貼或噴塗小廣告的人多爲受僱的老弱殘障人士,且往往在夜間操作,查處難度大。
對此,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共享單車作爲平臺企業的資產,違法小廣告也侵害了其財產權利。平臺企業應發揮主體責任,不能僅被動清理,更需主動設防。同時應當用好用足共享單車運維團隊,對違法小廣告進行動態清理,比如開展高頻巡查制止粘貼或噴塗違法小廣告等。另外還應聯合執法部門鎖定小廣告背後的組織者,追究其法律責任。
用戶參與也是防治“城市牛皮癬”的重要一環。如今,不少共享單車平臺都有故障上報系統,可考慮在APP中增設“廣告舉報”入口,把違規張貼廣告的選項加到系統裡。同時鼓勵用戶積極參與違法小廣告的“羣防羣治”,倡導用戶隨手清除力所能及的小廣告,通過推行舉報獎勵積分機制,比如兌換騎行券等激發公衆的參與主動性,讓其沒有生存空間。每一位用戶都是城市環境的守護者,主動舉報和力所能及地清除,是對公共空間純淨度的維護。
違法小廣告的背後是黑灰產業供應商。相關部門應強化監管、深化執法。必須認識到,清除小廣告只是治標,剷除其背後的黑灰產業纔是治本之策。應將這些有害信息作爲案件線索,順藤摸瓜深挖背後黑灰產業鏈,特別是對非法網貸、詐騙等廣告主實施“一案雙查”(查廣告、查主體);可將單車廣告治理納入市容考評,壓實屬地責任,形成長效監管機制。
共享單車廣告治理不僅事關城市顏值,更是公共安全防線的構築工程。面對違法手段的不斷變化,需以技術賦能監管、以共治凝聚合力,讓共享單車擺脫“移動廣告牌”的污名。(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