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車新能源化爲何陷入冰點?‘油老虎’作祟!

財政部去年底敲響戰鼓,要求公務車採購新能源比例不低於30%,可打開各地採購清單一看,卻是冰火兩重天——常州去年新能源公務車佔比僅33%,成都上半年新購車輛新能源佔比卻飆到86%。這般割裂景象背後,藏着公務車新能源轉型的三個"攔路虎"。

首當其衝的是續航焦慮這個"老生常談"。基層幹部私下吐槽:"下鄉調研跑個來回200公里,冬天開暖風續航直接打七折,半路撂挑子誰負責?"雖然財政部強調機要通信等固定路線車輛必須100%新能源化,但基層單位往往以"特殊用途"爲由打擦邊球,某縣去年採購的20輛新車中,新能源車僅3輛,理由是"保留燃油車應對緊急任務"。

更值得玩味的是地方保護主義暗流涌動。成都新能源公務車佔比飆升,離不開本地車企的強勢崛起,而某些汽車工業大省的新能源採購比例始終在30%紅線附近徘徊,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給本土燃油車企留緩衝期。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維,讓公務車採購成了地方經濟博弈的棋盤。

最關鍵的還是政策執行"雷聲大雨點小"。財政部文件白紙黑字寫着"年度採購佔比不低於30%",卻未明確跨年度懲罰機制。某東部地市機關事務局工作人員透露:"去年新能源佔比28%,寫份情況說明就過關了。"這種彈性空間讓政策約束力大打折扣,反觀成都明確"未來幾年全面新能源化",執行力立見高下。

破解困局需要三劑猛藥:充電樁建設要跟上公務出行半徑,不能總讓基層"望電興嘆";打破地方保護要動真格,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新能源公務車採購目錄;更要給政策裝上"牙齒",對連續不達標單位啓動預算扣減機制。畢竟,當公車改革遇上雙碳目標,這場綠色轉型沒有退路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