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倒閉、60%的基金被迫與其他合併 投資人整體報酬率下場曝

示意圖/ingimage

債券投資也是如此。有專家管理的債券基金比各種指數債券的績效表現低1%到1.7%。在債券的一般報酬率偏低的情況下,這相當於3%的股票基金報酬差異。

關於主動管理型債券基金的學術研究較少,但其中一項最早的相關研究,發表在1993年的《商業期刊》(The Journal of Business)上。

本文出自《駕馭機運的長贏思維》

那麼非主動管理的基金又是如何呢?它們就是所謂的「指數型」基金。其目標是追蹤市場平均表現,不管是持有特定清單中的所有股票(例如道瓊指數),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股票。

這也是本章前面例子中,圖書館員珍的致富之道。在1980年投資5萬美元,長期持有二十五年之後的結果,就像那兩位圖書館員諾瑪和珍的做法。比較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把它想像成將錢存入固定利率的儲蓄存款,整整二十五年都不去動它。

我們從這當中學到的第一個昂貴的教訓,就是每年報酬率的微小差異,在二十五年的複利累積下所累積而成的差異是相當巨大的。即使是對於統計學家而言,也會覺得相當詫異。爲什麼珍和諾瑪的投資結果,差異如此巨大?

答案並不在於專家不像他們宣稱的那麼專業,而是他們期待自己那些稱不上專業的作爲能夠得到優渥的報酬!前面提到過的約翰.柏格,他長期以來一直大力批評共同基金業界,而且他本身就是業界人士。

他的主要抱怨之一,就是投資人的成本太高了,約佔投資金額的2%到3%,而這還是尚未計入進出費用時的成本。

柏格的另外一項批評,就是有很大比例的共同基金倒閉或被迫和其他基金合併;在1970 年到2005 年之間,有高達60%的基金被迫合併!但是當基金合併時,過往的基金報酬率並未被計入合併之後的新基金當中。

所以,投資人除了要承擔虧錢的風險之外,所謂10%的年投資報酬率,據估計,比實際的數字高出0.5%到1.0%。確切數字很難估算,但是有一個明確的事實就是:一般投資人的整體報酬率,會遠低於共同基金的平均報酬率。

(本文出自《駕馭機運的長贏思維》作者:史畢羅斯.馬克裡達奇, 羅賓.霍格思, 阿尼爾.加巴 譯者:吳鄭重)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