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快評︱商譽減值計提依據不充分、信息披露不準確,高能環境如何重塑信任?

每經評論員 杜宇

5月19日,高能環境(SH603588,收盤價:5.86元,市值:89.26億元)因多項違規行爲收到北京證監局的警示函,公司及董事長李衛國被出具警示函。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高能環境在信息披露和內部控制方面的嚴重問題,更引發了市場對其公司治理和經營規範性的質疑。

高能環境作爲一家在固廢危廢資源化利用、環保運營服務及環保工程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上市公司,本應以規範的管理和透明的信息披露爲投資者樹立信心。然而,此次被警示的事件卻讓市場對其信任大打折扣。

警示函中指出的問題令人深思。商譽減值計提依據不充分,未充分考慮合作洽談的不確定性和經營策略的轉變,導致盈利預測期後實現率較低;合併報表範圍不完整,使得2023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少計402.58萬元和694.21萬元。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公司財務數據的準確性,也削弱了投資者對公司信息披露的信任。

更令人擔憂的是,高能環境在內部控制方面也暴露出諸多漏洞,存在關聯方交易信息披露不準確、商譽減值測試信息披露不規範、採購及存貨管理內部控制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反映出公司在內部治理和風險管理方面的不足。這些問題不僅增加了公司的運營風險,也削弱了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的信心。

筆者認爲,高能環境應以此爲契機,全面審視和改進公司治理結構。公司需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加強對財務數據和重大事項的審覈,確保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公司應強化內部控制,完善採購及存貨管理流程,加強對關聯方交易的監督和管理,確保公司運營的規範性和透明度。此外,公司應加強對管理層和關鍵崗位人員的專業培訓,提升其業務能力和責任心。

此次事件不僅是高能環境的“警示燈”,更是給所有上市公司敲響的警鐘:信息披露和內部控制無小事,任何懈怠與疏忽都可能對公司形象和投資者信心造成嚴重損害。唯有嚴謹、規範,才能在資本市場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