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時不足勞工 連三升
主計總處昨(27)日公佈9月失業率3.38%,月減0.07個百分點,寫25年來同期最低,對等關稅影響仍待觀察。不過「工時不足就業者」續增至12.9萬人,寫今年以來新高,月增8,000人、已連三月上升,顯示部分勞工雖有意願增加工時,但受限於訂單與產能調整。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譚文玲表示,工時不足就業者增加與對等關稅衝擊,及全球產能過剩皆有連動影響。關稅是否影響整體就業市場,目前仍在觀察中,若後續臺美談判結果有利、稅率條件優於現況,勞動市場可望持續趨穩。
主計總處統計,9月勞動力人數爲1,203.7萬人,月減1.9萬人,勞動力參與率降至59.51%;就業人數1,163萬人,較上月減少1.1萬人,其中工業部門減少7,000人,農業部門減少3,000人,服務業減少1,000人。失業人數40.7萬人,月減8,000人;初次尋職失業者減少4,000人,因業務緊縮或歇業、對原工作不滿意而離職者,各減2,000人。
譚文玲表示,整體就業情勢仍屬穩定,但產業別表現分化明顯。服務業表現相對良好,9月就業人數比前一個月微減1,000人,主要反映暑期結束的季節性效應,與去年同月比較則增4.8萬人。
相較之下,製造業受對等關稅與全球產能過剩影響較爲顯著,9月就業人數比前一個月減少約4,000人、年減達1.3萬人。
譚文玲指出,這波關稅與供給過剩衝擊,傳統產業首當其衝,站在「海嘯第一排」。全球產能過剩與中國大陸惡性價格競爭,導致臺廠在價格競爭上不利、接單受壓抑,如機電、金屬、紡織、塑膠及汽車以外運輸工具等,景氣仍顯疲弱。
譚文玲說,對等關稅確實對勞動市場帶來壓力,但近期觀察勞動部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人數已趨穩,匯率也出現回穩跡象,加上目前臺美談判進入最後階段,據賴清德總統與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對外說明,關稅條件可望「不疊加」、甚至低於20%,232關稅部分也積極爭取最惠國待遇,若談判結果如預期,勞動市場有望進一步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