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以辯證思維因應「中國衝擊2.0」

歐美對來自大陸的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等產品祭出反補貼調查等關稅壁壘圍堵,惟「中國製造」不斷地透過產品結構調整、加速在地化生產等方式突圍。因此,須思考如何揚棄過於理想的堅壁清野政策,以更務實的方式因應「中國衝擊2.0」。圖/新華社

大陸近來的生產過剩不但造成產業內卷,內需不足下大量出口形成的「中國衝擊2.0」,已成爲各國的兩難:若放任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產品進口,勢必衝擊本國的產業與就業;若一味禁絕,不但使通膨加劇,還可能造成民間消費衰退。對此情況,除了圍堵是否有其他因應方式?這是包括臺灣在內,全球都無法迴避的課題。

由於大陸近期經濟結構調整,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企業利潤下滑,以致大陸產能利用率相較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低。也就是說,所謂的「中國衝擊2.0」並非產能的過剩,而是供給大於需求的生產過剩。

回顧大陸產業發展歷程,可以說,就是一部生產過剩史:改革開放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施政主軸,GDP成爲施政的主要目標,也是考覈地方官員最重要的指標;自此,大陸進入GDP的競逐。由於大陸GDP覈算採生產法,且爲了增加就業、創造外匯,形成其重生產、輕消費的政策傾斜與發展模式。長期下來,大陸不僅成爲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且製造業總產值、增加值都已是全球第一。有國際機構預測,到2030年大陸製造業的全球佔比預計將躍升至45%。排名第二、第三的美、日加總都難以望其項背。

大陸加入WTO後,「中國製造」產品的全球銷售,引發歐美不安的「中國衝擊1.0」。然而,「中國衝擊1.0」僅限於原材料,或低附加價值的代工產品。隨着涵蓋多產業、高性價比的「中國產品」崛起及全球的攻城掠地,新造成的「中國衝擊2.0」不只直接影響歐美製造業,更挑戰了長期以來西方之於東方的「核心/邊陲」產業分工體系;因而引發歐美國家高度警惕。

即使歐美對來自大陸例如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等產品祭出反補貼調查等關稅壁壘圍堵;然而,「中國製造」不斷地透過產品結構調整、加速在地化生產等方式突圍。因此,須思考如何揚棄過於理想的堅壁清野政策,以更務實的方式因應「中國衝擊2.0」,如美國學者大衛奧托(David Autor)和戈登漢森(Gordon Hanson)表示:以關稅爲主的貿易保護主義並非良策,美國應更積極方式因應對「中國衝擊2.0」。

所提出的主張包括:一、仿效過去三十年的招商引資,鼓勵中國的電池、車企等競爭產業到美國投資,讓陸企發揮「鮎魚效應」刺激美企成長;二、學習「中國模式」,成立類似美聯儲的獨立投資機構,投資戰略性產業;三、加大投資領先的產業,例如半導體或落後但重要的戰略產業,例如稀土;重點是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四、「中國衝擊2.0」和AI等科技革命都會衝擊就業。因此應提出更大規模的創造就業計劃,並協助提升勞工能力。

上述思考不僅是美國對中國「交往促變」(engagement)政策思維的延續與修正,更是面對大陸產業崛起的務實對策:儘管同意和中國往來可能存在國安隱憂,因此須限制某些產業發展,但更認爲如將中方的企業或人才拒之門外,美國將變得的更平庸。

美國爲避免過度管制、反而適得其反加速中國科技自主創新,並已宣佈放寬對中採行的AI晶片禁令。意即美國也開始反思:面對「中國衝擊2.0」或來自中國的任何議題,只是膝蓋式反射而無法透過辯證方式思維,只會讓自己陷入左支右絀的窘境。相形之下,兩岸經貿關係更爲複雜,臺灣實應具備更彈性的思維,對中國大陸一刀切的堅壁清野作法,最後斲傷的將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