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安全與經濟危機的思考
唯有在戰略清醒中謀求平衡,在自主堅持中換取尊重,才能避免成爲地緣政治的犧牲品,才能讓「護國神山」真正守護這片土地。圖/美聯社
政府「根留臺灣、佈局全球」的發展策略,近期聚焦在美國合作建立科學園區、深化產業鏈佈局的討論上。這套方案雖名爲「佈局全球」,更大的意義在於「全面東進」,臺灣的技術、資金與人才,均和美國的再工業化發展掛上鉤。這是否是對臺灣有利的政策,值得進一步探討。
不容否認,臺灣以半導體產業作爲維護臺海和平的戰略支點,但此一構想,目前受到來自美方的挑戰,如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所提的「晶片五五分」方案,要求分攤全球晶片產能,不能再讓臺灣壟斷。隱含在這句話的背後用意,是以美國利益爲優先考量,華府將臺灣從「受保護者」轉變爲「風險源」的戰略邏輯,因臺灣位處戰略熱區,讓美國陷入「被綁架」的風險,所以須要削弱對臺灣的依賴。
當美國積極推動臺積電赴美建廠,要求供應鏈上中下游同步東移時,臺灣的產業重心,從製造設備、材料到高階工程師,也都將跟着轉移。「企業自主投資方向」的內涵是,鼓勵臺廠赴美設廠,並提供貸款與保證;「政府金融支持」強調信用保證,以協助爲臺企分擔赴美投資風險。總的來講,即由臺灣提供技術與資金,本質上是資本與技術外流,若從安全角度看,是否損及戰略籌碼需要審慎評估。
「根留臺灣」和把「護國神山」推向美國之間顯然有矛盾,也確實不容易處理,然而美國施壓的對象並非只有臺灣而是遍及界各地,日本、韓國、歐盟、印度同樣面對美國要求,但其實配合度並不高,會採取拖延、分階段、交換條件等策略,或利用民氣表達立場,以守住本國產業利益爲優先,少見一味迎合的情況,畢竟這並非是一種雙贏的談判過程,各國都不願成爲美國工業復興的墊腳石。
試想,如果臺灣經濟命脈的半導體產業被美國收編,一旦產能與技術明顯流失,經濟自主也會失去安全依託;且失去的不只是經濟命脈,更是安全籌碼。經濟層面上,產業外移勢必導致本地投資下降,引起就業減少、薪資停滯,人才流失與技術外移等現象,造成長期性的結構性空洞,影響未來競爭力。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美國基於本身國家安全考量的現實行動雖無可厚非,但我們也不該在這場博弈中犧牲,應要求提供更多的對等條件,包括軍售技術轉移、安全協防,甚至經貿優惠等。不能淪爲單向「給」,沒有「換」的局面。
臺灣的未來,要建立於「不可取代」的實力。相信政府真有決心「根留臺灣」,因此更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經濟安全戰略,具體而言,首先就是要設定高科技核心產業外移上限,限制先進製程、材料與設備的外流;同時要擴大區域科技合作多元化,不僅與美國,也應與歐盟、東協、印度發展多邊供應鏈;另外要建立技術保密與人才防護機制,防止關鍵人員被高薪挖角。唯有這樣,才能維持產業的魚竿在手,而非剩下魚骨一堆。
和美方的交涉的確不容易,重要的是臺灣要守住自己的未來,必須立足自身利益,堅守產業根基,重建戰略思維。否則,「根留臺灣」若成爲政治口號,經濟與安全會被消磨殆盡。唯有在戰略清醒中謀求平衡,在自主堅持中換取尊重,才能避免成爲地緣政治的犧牲品,才能讓「護國神山」真正守護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