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內憂外患夾擊 房市管制政策應適度放寬

如果連新青安貸款,公股銀行都沒有足夠的量能可辦理,可想而知,一般房貸申辦難度有多高。圖/本報資料照片

川普對等關稅風暴襲擊下,全球經濟面臨狂風暴雨,以出口爲導向的臺灣更可能首當其衝,包括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的外貿展望烏雲罩頂,後續內需表現對經濟的支撐尤其重要,政府考量居住正義祭出的打炒房政策固然有其必要,但近期銀行房貸緊縮除已擾民,更可能引發房市違約潮,應適度檢討政策。

從防杜囤房炒作的角度來看,不論內政部平均地權條例或財政部的囤房稅都可發揮相關作用。目前比較大的問題出在政府對銀行端房貸管制造成的緊縮效應,特別是除金管會原本依銀行法72-2條的總量管制,央行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更另行管制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使得各銀行房貸額度大排長龍。

據內政部的統計月報,今年前五月住宅使照量達5.5萬戶,創下2006年統計以來新高。主要是建商2018年起大量推案,中間歷經缺工、缺料和新冠疫情等,使交屋時間延滯,去年開始進入大量完工階段,未來一、二年預期仍會有大量交屋潮。在此情況下,民衆若沒辨法順利向銀行貸款交屋,不排除產生斷頭潮。

炒房當然不令人樂見,但房市若非理性崩跌,對經濟傷害之大,更是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承受之重,從過去日本房價崩跌的例子,再看先前大陸房價重挫嚴重的後遺症,可預見政府如果對於這波房貸緊縮潮可能造成的危機坐視不理,後果可能不僅是房價下跌,還會產生建商財務危機、金融不安及內需衰退。

以國內房貸主力的公股銀行爲例,依財政部統計至6月底的最新數字,自用住宅可貸款額度除了臺灣銀行還超過500億元、土地銀行銀近200億元,其它六家泛公股銀行的額度都不到百億元,甚至不乏水位已降至個位數、即低於10億元的銀行,民衆房貸排隊時間更從正常的半個月到一個月,現在至少要等三個月到六個月起跳。

臺灣錢淹腳目,包括公股銀在內,臺灣的銀行並不是沒有錢放款,之所以沒有額度來辦理房貸,還是主管機關「管制」的結果,因此就算行政院和財政部強調公股銀優先辦理民衆自住首購及已承諾貸款,提供民衆購屋資金協助,落實支持自住政策的安居目標,但銀行「擠不出來就是擠不出來」。

平心而論,銀行法72-2條的不動產授信天條行之多年,銀行原本即應視本身資金水位調節,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例如對高價宅和第二戶以上房屋降低貸款成數,也都沒有問題。問題就出在去年起新設的「請銀行自主控管不動產貸款總量」,除加重銀行整體房貸授信額度壓力,也成爲銀行拒貸的主要藉口。

時空背景不同,政策自然也要跟着調整。先前管制銀行房貸授信,主因新青安之亂造成各銀行房貸暴增、房市炒作氣氛炙熱,政府須出手降溫,阻絕投機客;但現在的問題在貸不到錢的大多是自住客,特別是大量交屋潮涌現下,很多民衆面臨即將交屋、但貸款不如預期的狀況,資金調度壓力明顯升高。

房價走高的情況下,民衆當然希望房價回跌至合理水準,只是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在於房價,而是民衆買了預售屋,或者好不容易存夠頭期款之後,卻因爲卡在貸款這一關而無法交屋,甚至必須因此降價轉售或者面臨違約,顯示管制措施已偏離政策本意,有可能傷害到無辜的首購民衆。

最直觀的數據之一,是在新青安之亂後,除改爲一生限貸一次,以避免被有心人重複套利,更要求籤署切結書,排除轉租和人頭,但是觀察今年以來八大行庫辦理新青安的件數一路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不僅是因爲少了投機客申貸,行庫自身沒有額度纔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連政府主打、且要求行庫優先辦理的新青安貸款,公股銀行都沒有足夠的量能可辦理,可想而知,一般房貸的申辦難度和成本會有多高,後續可能衍生的一連串房市後遺症,更可能包括大家擔心的違約潮、資金斷鏈和產業衰退,除了房市將面臨連鎖反應,經濟也勢必付出沈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