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莫讓世代經濟剝奪衝擊社會和諧
但相對現今,年輕世代步入社會時,因經濟型態轉型,並且面對一個成長遲緩的薪資、持續飆高的房價環境,上一代的平凡人生,卻是下一代的遙不可及夢想。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今年慶祝國慶大會中,總統賴清德認爲「今年是臺灣崛起的一年」,除了指出經濟成長領先亞洲其他小龍達到5.1%,就業狀況也是25年來最好,股票市值超過3兆美元,外匯存底首度突破6千億美元,此外,未來也要擴大AI產業投資,加強量子科技、矽光子與機器人三大關鍵技術研發。另一方面,政府將針對年輕族羣提供包括:免除高中學費、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雜費、免除單身租屋所得稅、育兒津貼等政策。
不過,從上述數據及政策觀察,其中似乎忽略了一點,即針對日益嚴重的世代經濟剝奪所衍生之社會對立、衝突現象,尋求解決的根本之道。
回顧臺灣戰後嬰兒世代步入社會時,適逢經濟高度成長享受紅利,在合理價格下購置房屋,順利成家育兒之後,隨着退休領取年金安享晚年。但相對現今,年輕世代步入社會時,因經濟型態轉型,並且面對一個成長遲緩的薪資、持續飆高的房價環境,上一代的平凡人生,卻是下一代的遙不可及夢想,造成年輕族羣在「不婚不生,幸福一生」思維暈染,從而選擇放棄婚育,甚至衍生世代集體厭世心態正在悄然擴散。
這也就是說,許多年輕世代認爲,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下,年老世代在享受經濟成果、安享晚年的同時,留給年輕世代的是低薪資、高房價之外,甚至必須負擔年老世代餘命延長所增加的醫療、長照支出。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社會資源分配失衡,造成其被剝奪感,加劇不滿心態;此外,加上教育改革脫軌,長期下來也在無形中讓世代之間的對立更加深化。
無庸置疑,其根源必須溯自1990年代教育改革之後,雖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增加,但卻又同時衍生學歷貶值,造成學用落差嚴重,導致年輕世代低薪資,逐漸自我「小確幸」心態,加上房地產價格不斷飆高,大幅提高年輕世代租房購屋壓力,在歷經努力後,卻根本難以獲致回報,其所延伸的焦慮,在無形中更形塑相對被剝奪感。由此顯示,經濟的落差,無疑是臺灣社會呈現「世代裂痕」的癥結。
回顧2018年12月7日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在該年地方選舉選後政策檢討上開宗明義指出:「全球資本主義持續擴大貧富差距,數位經濟所創造的新型商業模式在衝擊傳統產業的同時,也影響了臺灣經濟發展。雖臺灣總體經濟表現不差,但經濟成長成果並非人人受益,部分產業更是受到轉型陣痛,特別是在低薪資加上高物價衝擊之下,基層民衆普遍對經濟成長之無感,政府卻未即時察覺加以改善」,可以說是一針見血指出關鍵之處。
很顯然地,臺灣社會富裕階層,不但掌握更多實物資產,而且財富隨着通膨上升同步增加,相對貧困階層則是在生活上飽嘗恐懼,在無形中更進一步加劇世代經濟剝奪不安。因此,政府未來除了透過資源再調整,積極促進產業均衡發展之外,建議必須落實所得重分配,使得年輕世代能夠雨露均沾,得以分享經濟成長果實,須避免年輕世代因被剝奪感,而衝擊社會和諧氛圍,進而衍生成波及經濟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