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降費又一刀落地!指數使用費由公募出,指數公司這個收費有多高?四問降費
財聯社3月19日訊(記者 閆軍)存量指數基金的指數使用費調整進入倒計時。
此前財聯社曾進行過報道,自3月21日起,存量指數基金的指數使用費將由基金管理人承擔,不再從基金資產中列支。
當前的指數使用費是以2021年的《指數基金開發指引》“新老劃斷”,2021年以前的產品指數使用費在基金資產中列支,即基民承擔,2021年以後得產品由基金管理人承擔。
此次新規後,所有指數產品、指增產品等指數使用費將統一由基金管理人承擔,這是實打實的爲基民省錢。不過,基金公司也有一筆無奈的賬:ETF管理費率爲0.15%,即15個BP,15個BP的分配,分別包括指數公司收取的指數使用費,爲3個BP,券商收取尾傭部分爲7.5個BP,刨除外部成本,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剩4.5個BP。當然,前述成本還不包括做市費用。
這一條變化將指數使用費擺在了前臺,討論與爭議也頗多:
一是涉及存量基金數量與規模是多少?如何收取?
指數使用費支付方式的調整影響範圍大嗎?
Wind數據顯示,僅以主代碼產品來看,此次指數使用費率支付方式調整共涉及689只基金產品,指數使用費率普遍在0.0004%至0.06%之間,其中ETF產品0.03%是主流,場外被動基金則是0.02%是主流。
但是指數編制的難易程度和是否獨佔使用等也會影響費率,最高可達0.1%。比如嘉實深證基本面120ETF。而納斯達克、標普500等指數費率也高達0.06%。
但部分國開債、金融債指數使用費較低,平均在0.015%左右,部分跟蹤MSCI系列指數的ETF,其指數使用費率較低,在0.0004%-0.0125%間波動,相比跟蹤國內編制的系列指數ETF來說,費率要低不少。
指數使用費率的收取方式是按照規模比例收取。簡單而言,跟蹤產品規模越大,收取費用越高。打個比方,一個指數跟蹤規模是萬億級別,以場內ETF收取3個BP計算,每年可高達3億元,當然ETF還有聯接基金,場外聯接基金的收取指數使用費相對較低,一般爲2BP。
二是未來這部分指數使用費由基金管理人承擔後,對基金公司利潤有多大影響?
那麼,這筆費用由基金管理人承擔後,這筆費規模有多少?
此前曾有業內人士對此進行了測算,以易方達爲例,受影響產品由40只,年度指數使用費約1.39億元,超過1億元的還有華夏基金,其受影響指數有32只,費用爲1億。此外。華泰柏瑞雖然只有9只產品要變更指數費率的支付,但是因規模較大,未來公司要出約9500萬元的費用。
而同樣是頭部指數產品大廠,南方基金每年需多支出6240萬元指數使用費,嘉實基金每年約5000萬元,此外,廣發、國泰、博時也要多支付大幾千萬的費用。
費用的支出必然影響基金公司的利潤,約是存量指數產品較多、規模較大的公司,淨利潤受影響越大。比如華泰柏瑞基金,年度存量基金使用費佔淨利潤的比重達15%。
不過,對於主動產品較多的基金公司而言,這部分影響則相對較小。
三是指數使用費按照比例收取,對於萬億規模產品而言,這筆費用是否過高?
監管多次明確,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加快推進指數化投資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指數化投資,加大ETF產品創新和供給力度,不斷引入源頭引活水。
迴歸到業內,指數不斷推陳出新,跟蹤產品快節奏發行,去年三季度末被動指數產品規模超過主動管理規模,指數發展仍然大有可爲。在指數使用費調整支付方式之後,也引發基金公司的討論,那就是,隨着跟蹤產品規模的增多,按照規模收取的指數使用費是不是也該降一降了?
事實上,早在2020年,指數曾經有過降費,當時多家基金公司公告稱,基金指數使用費率的下調,針對規模在5000萬元以上場內指基,收取下限從5萬調低到3.5萬;針對5000萬以下的產品,不設收取下限。
“以滬深300指數跟蹤產品爲例,合計規模近萬億,指數使用費每年超過2億元,但是作爲這種老指數,指數編制更新並不多,是否可以設置一下老指數的使用費的收取年限,或者對標海外指數收費標準,進行合理降費讓利?”有業內人士表示。
以個別跟蹤MSCI系列指數的ETF爲例,指數使用費率可最低達0.0004%,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四是主動管理產品採用指數作爲業績比較基準,是否需要付費?
基金業績比較基準中對標指數這一部分收費情況也是市場關注的重點之一。
業績比較基準是監管希望設置一個衡量基金業績相對回報指標,通過這個業績比較基準來約束基金管理人遵守基金合同,保持投資風格穩定,以幫助投資者對基金業績進行合理評判。早在2002年證監會要求開放式基金在發行時需要公佈其業績比較基準,不同風險收益的基金跟蹤不同的比較基準,當下不少基金產品以滬深300指數和中證系列指數爲業績比較基準。
那麼,這部分主動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的指數是否會收費呢?
財聯社記者求證獲悉,目前主動管理基金,選擇中證指數公司的指數作爲業績比較基準的並不收費。部分中債指數公司旗下指數按照年度統收,並不按照產品收取,而海外指數公司旗下標普、MSCI等指數作爲業績比較基準的話,指數公司則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