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登陸神器」曝光引發熱議! 張競吐8字解讀
圖爲漢光演習,第1作戰區執行「聯合反登陸作戰」實彈射擊。(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際軍事網站《海軍新聞》(Naval News)先前的報導曾指出,大陸在建造至少5艘新的特殊用途駁船,該船能從船首架設非常長的棧橋,可用於抵達海灘後方的堅硬地面,引發討論。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今(22日)以「杯弓蛇影、庸人自擾」,形容該登陸神器,他並認爲有此「神器」威脅未增一分,無此神器亦未減一分,判斷是否可能走到那一步,不是看是否有神器。
張競透露,其實相關訊息從今年一月就已經浮出檯面,當時是有國外軍事觀察者發現在中國大陸廣船國際龍穴造船基地,正在建造搭配自升式平臺所附加長達百餘公尺跳板,當時就有外籍軍事評論者,將其視爲解放軍正在新建兩棲入侵臺灣灘頭專用設計,並且提出大膽臆測。如今再搭配數艘同類平臺在灘頭近岸水域相互搭接,最後在最接近灘頭平臺,伸出類似跳板之結構體搭放於灘頭;諸多軍事媒體順勢加碼,繪聲繪影地產製出模擬示意影像,於是各方更是爭先恐後加碼跟進,將此視爲未來共軍犯臺入侵時所將運用登陸神器。
因此張競提出下列幾個觀點,「就可理解此種胡扯炒作是多麼無聊」,他說,自升式平臺、駁船或是船舶,早就是多年來河海工程或是水上構工作業,普遍運用之作業儎臺。其實風電業者在臺灣海峽水域興建風電設施,從施工前探勘、施工興建、營運保養與除役拆除四個階段,都要用到此類自升式平臺或船舶;所以這根本就是常見作業平臺,根本不是專爲兩棲作戰近岸接駁跨越灘頭所設計之「神器」。
張競也提到,據悉目前全球恐怕已有近千具此等特種作業平臺;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橫空出世之兩棲作戰神器,且誠然國內外評論者都認識到臺灣沿海適合大規模兩棲入侵之可用紅色海灘數量有限,但在此時,與其大費周章在灘頭以如此作業模式下卸後續梯隊主戰車、曲射火力儎臺以及物資運輸儎臺,毋寧由先頭部隊奪佔海港或機場,透過有利交通接駁設施實施後續梯隊,直接實施行政下卸,豈不是更有效率嗎?
另外也有論者指出,臺灣周邊能夠讓滾裝貨輪進港靠泊下卸之大型港口,必然已遭守備部隊破壞,此時恐怕難以加以利用,實施下卸後續梯隊作業。針對此點,張競指出,與其自升式平臺大費周章搭接於灘頭,毋寧搭接在港口防波堤;臺灣沿海衆多漁港,幾乎所有防坡堤強度與寬度都可供下卸後續梯隊履帶或輪式儎臺,而搭接跳板所需長度只要跨越防波堤旁消波塊,就可直接讓履帶或輪式儎臺駛上防波堤。對比下卸於灘頭鬆軟地面,冒着陷入溼灘動彈不得風險,還要找尋適當途徑透過聯外道路自灘頭駛至堅硬路面,那個作業風險更高?答案相當明顯!
最後,張競提到,利用自升式平臺所附起重機,吊掛架設結合平臺搭接灘頭或防波堤之結構體(跳板),是否會比專門設計成吊掛搭接灘頭跳板,在實用性上更加合理呢?還是要強調,就共軍實施兩棲攻略行動入侵臺灣之威脅程度來說,此等自升式平臺,並未足以產升結構性變化,有此「神器」威脅未增一分,無此神器亦未減一分,判斷是否可能走到那一步,不是看是否有此「神器」,捕風捉影搞到杯弓蛇影,最後都是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