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鑄輝煌——從2號線到1號線(中)
這是一條施工難度較大的線路。
相比2號線的地質環境,1號線可謂“豐富多彩”——從液化土、溼陷性黃土、地震斷裂帶等多種地質條件,到下穿汾河河道、鐵路站房等複雜的場地環境,1號線的施工難度增加不少。面對多變的地質條件、複雜的施工環境等諸多難題,太原地鐵建設者們迎難而上,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攻堅克難的壯麗篇章。
1號線桃園路站至大南門站區間,施工人員遇到了罕見的富水砂層,地下水如同“攔路虎”般阻礙着施工進度。爲了克服這一難題,項目部採用了“冷凍法”施工工藝,將地下土層冷凍成堅固的“冰牆”,有效阻隔了地下水,爲盾構機掘進創造了安全穩定的環境。在太原理工大學站至下元站區間,施工人員遇到了溼陷性黃土,這種土質遇水後極易發生沉降,嚴重威脅着施工安全。爲此,項目部採用了“超前注漿加固”技術,將水泥漿液注入土層,提高土體的強度和穩定性,確保了施工安全。
除了入地,1號線施工還要涉水——下穿汾河河道。
太原理工大學站至桃園路站盾構區間全長1278米,其中汾河段310米。地鐵隧道頂部距河底最短距離爲16米,最深處達22米,全程地勢爲“V”型坡,埋深變化大。該區間處於1號線區間的最低位置。河牀沉積多變,土質差異大,尤其粉細砂層爲嚴重液化土層,在施工過程中易發生震動液化;同時地下水豐富,區間最大埋深約28米,水土壓力大,掌子面水系連通河道,易發滲漏;區間上方爲中砂地層,自穩性差,極易產生流變、噴涌現象。中國鐵建太原軌道交通1號線建設管理部高級工程師安克選說,建設前期,通過多次專題論證,針對汾河地層透水性、土質顆粒級配以及掘進過程承受的水頭壓力進行深入分析研判,同時考慮本工程位於汾河景區範圍,最終論證採用土壓平衡盾構機,同時結合汾河地質水文對刀盤、螺旋輸送機、盾尾密封刷、注漿系統等進行優化改良,在保證施工質量、安全、進度的前提下,做到了有效降低工程造價。
1號線施工不僅要應對各種複雜的地下施工,地上也有各種問題要妥善處理。
設計氣勢恢弘、造型古風典雅,在過去十幾年間,迎澤公園北門一直都是遊客參觀公園的“第一站”。牌樓高約13米、寬6.8米、長26米,結構上既有現代工藝的鋼筋混凝土框架,又包含仿古彩繪及木質構件。而牌樓正好位於大南門站和柳南站明挖區間的正上方,如不遷移,牌樓很可能成爲1號線整體建設進度上的“攔路虎”。針對牌樓的淺埋基礎和柱間設置連繫樑的特點,平移突破性使用整體“打包帶走”方案,從基礎筏板到地面鋪裝和耳房,不拆除一磚一瓦,讓龐大的老牌樓喬遷至24米之外的“新家”。2022年8月28日上午,牌樓平移工程順利完成,開創了太原市仿古類建築物平移施工的先河,是山西首個採用滾軸平移技術對建築物進行整體平移的工程,也是華北地區軌道交通建設首次採用平移技術解決場地佔用問題。
2023年3月,鐵建人以“零沉降”的優異成績,成功穿越太原南站鐵路樞紐高鐵股道羣,歷時21天,在2.7萬平方米的土地下,建設團隊操作兩臺重達400噸的盾構機,在無數列高速運行的動車下方20米處,掘出兩條堅實明亮的地鐵隧道。當年8月,鐵建人歷時19天,再次以“零沉降”的優異成績,成功穿越鐵路樞紐太原站,實現國內地鐵線路首次正交下穿特等火車站歷史建築羣……
靠着科技與智慧、拼搏與汗水,經過全體建設者的共同努力,1號線施工一次次直面挑戰,一次次攻堅克難,讓一次次的“不可能”變成累累碩果。記者 司 勇
來源: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