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AI未來!中歐基金AI DAY帶你解碼AI無限可能
當硅基代碼叩響文明之門,當智能浪潮重塑人類想象,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着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顛覆着傳統產業的底層邏輯,更逐浪於資本市場。 “AI+”的未來還有哪些想象空間?人形機器人投資的下一階段焦點在哪?投資者應該如何從大模型技術發展中尋找機會?
近日,中歐基金舉辦了AI DAY活動。活動邀請了中歐基金科技戰隊核心團隊、券商分析師、國內AI科學家及產業專家等,分享了當前AI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探討了生成式AI發展趨勢及投資價值,一同解碼AI應用的投資機會和無限可能。
中歐基金權益研究部副總監、科技組組長杜厚良: 關注港股大模型應用、國產替代、3D打印等
作爲中歐基金權益研究部副總監、科技組組長,杜厚良認爲投資科技一定要立足產業研究,要比別人更早發現科技產業變化的機會。今年以來,中歐基金科技戰隊積極主動開展調研,力求挖掘AI產業的潛在投資機會。
杜厚良介紹,中歐基金科技戰隊的大部分成員畢業於清華、交大等院校,且兼具金融、科技等相關產業資源和背景。目前,科技戰隊已經整理出一套較爲完備的數據庫,數據庫涵蓋了科技領域諸多細分行業。通過對數據庫進行高頻更新,可以助力團隊率先挖掘到產業的投資機會。
針對當下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會,杜厚良認爲要重點關注港股大模型應用、國產替代、3D打印、AI端側市場等板塊。
對於港股大模型,杜厚良認爲,從長期來看,AI有望在本質上改變移動互聯網的入口。通過AI技術的普及應用,移動互聯網現有的分配方式或將發生較大轉變。
而AI產業鏈中的國產替代也將加速。杜厚良認爲,此前,科技大產業鏈中某些環節(如儀器儀表、模擬芯片)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超過40%,在“關稅戰”之後,這些環節對國產替代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下游客戶也有更強的意願使用國內的產品。
此外,3D打印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疊加在航空航天、機器人等領域的使用場景,正有望成長爲下一個千億市場。目前,3D打印還處在市場培育的早期,值得用心去挖掘一些潛在的投資機會。
杜厚良分析,雖然AI手機也處在市場的早期,但同樣值得特別關注。未來的AI手機不再是冰冷的設備,而是能感知、決策、進化的數字夥伴,可以幫助用戶實現預判路況、自動下單等。
廣發證券傳媒互聯網首席分析師曠實: AI應用的爆發只會越來越快,且將呈現“非人效應”
從2022年底ChatGPT爆發後,全球AI浪潮風起雲涌。今年以來,隨着DeepSeek的橫空出世,全市場的目光都轉向了中國的硬核科技領域。
在廣發證券傳媒互聯網首席分析師曠實看來,前端的AI大模型呈現出兩大趨勢——價格越來越低,以及模型的精準度和效果越來越好。從長期趨勢看,AI應用的爆發只會越來越快,且將呈現“非人效應”。所謂“非人效應”,是指虛擬助理和人形機器人等非人類實體,通過技術的進步,出現能夠模擬人類智能的行爲。
他認爲有六個值得關注的AI應用方向,分別是:AI Agent 、AI營銷、AI遊戲、AI教育、AI陪伴以及AI玩具。其中,AI Agent本質上是通過AI幫助用戶執行一些任務的代理人。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輔助人類,幫助完成辦公、會議等多項工作。從目前趨勢來看,全球AI Agent正在快速演進並賦能至各大垂類和流量平臺,國內一些互聯網巨頭也紛紛研發迭代自己的AI Agent開發模型。曠實認爲,AI Agent或是今年的風口。
在AI營銷領域,AI會根據用戶在某一個頁面停留的時間長短、主動搜索的內容等,針對用戶需求進行更精準的內容推薦。這可以幫助廣告主提升用戶時長,更好地生產廣告創意內容,並進行歸因和回溯;在AI遊戲方面,當下AI對遊戲的賦能主要集中在研發維度,幫助大廠的工作室去生成一些圖片和視頻,幫程序員編寫代碼,但在終端用戶層面還未實現革命性變革;AI教育領域,目前已經有一些教育機構推出了AI學習機,輔助兒童進行學習。
對於AI玩具,目前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通過大模型賦能玩具語言功能,讓兒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學到一些知識;第二是通過玩具的硬件,搭載一些娛樂環節去做增值付費,隨着玩具AI功能的強化,這部分付費客戶的黏性也會越來越高。
曠實認爲,如果一些公司能夠準確細分到某個賽道,在某個垂直領域進行深耕,未來三至五年,有可能爆發出大牛股。希望投資者多多關注AI應用的賽道。
AI智能駕駛產業專家陶聖: L4自動駕駛將加速場景化落地
2025年,曾被業界預言爲“智能駕駛元年”的節點終於到來。隨着國內多個城市陸續開展無人駕駛車輛的試點,無人駕駛的智能駕駛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哪一步?哪些場景可以使用自動駕駛,徹底實現“機器取代人”?
AI智能駕駛產業專家陶聖在演講中提到,相比L2(自動化階段),L4(高度自動化階段)是跨越式的發展。兩者最大的區分點是一旦發生事故,由誰來負責?使用L2自動駕駛的乘用車,發生事故後的責任方是駕駛員,而L4則由自動駕駛系統承擔責任。不過,由於L4目前存在限制使用區域,只有在封閉場景下,出現事故纔會由系統來承擔責任。
陶聖表示,L4級自動駕駛技術憑藉其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特點,正在廣泛應用於多個關鍵領域,展現出強大的應用潛力和價值。L4級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園區環衛、園區物流、智慧港口、智慧航空港、智慧礦山和智慧倉儲等低速且相對封閉的場景。同時,在高速開放場景的Robotaxi和Robobus,低速開放場景的城區配送,以及高速半開放場景的幹線物流中,L4級自動駕駛正處於試運營階段。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已完成L1至L5自動駕駛術語定義及圖標規範的國家標準制定,進展顯著。然而,測試標準以行業標準爲主(非國標),其他配套標準尚未完善。
陶聖認爲,L4級自動駕駛場景化落地至關重要。L4級自動駕駛具有龐大的生態圖譜,上游由車、路、雲領域的技術及零部件提供商構成,下游主要是場景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在L4級自動駕駛逐漸落地應用的背景下,場景化解決方案是當前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L4級自動駕駛已經在港口、倉儲等場景建設起成熟的商業模式,在複雜的礦山、城市、城際場景中也進入了試運營階段開始探索創新商業模式。
中歐基金指數基金經理宋巍巍: 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或將持續涌現巨大的投資機會
從長跑馬拉松到後空翻,再到划龍舟,人形機器人正在迅速出圈。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也給予了人形機器人板塊前所未有的關注。
在此次分享中,中歐基金指數基金經理宋巍巍回顧了2022年以來的三波重大行情:2022年4月,馬斯克稱最早將在2023年開始生產第一個版本的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由此開啓了人形機器人的第一波行情;第二波行情始於2022年年底的ChatGPT發佈;而第三波行情則於2024年“9.24”政策後啓動。
宋巍巍分析,三波行情的驅動因素完全不同:第一波行情是由於全球科技領軍人物首次宣佈製造機器人,第二波行情的驅動因素來自人工智能技術底層大模型的快速進步,而第三波行情則來自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放鬆。表面上,每個驅動因素背後代表了三輪跳躍式變化,但本質上,機器人產業供給與需求的演變纔是行情的核心驅動因素。
自2024年至今,機器人板塊的驅動發生了兩輪重要轉折:一是2024年11月4日,在國內龍頭公司宣佈計劃搭建人形機器人平臺後,機器人領域從單方面的美國公司主導向中美共振的模式轉變;二是2025年1月9日,馬斯克透露人形機器人的量產計劃:2026年將生產5-10萬臺,2027年可能翻10倍,人形機器人行情第一次從供給邏輯轉向了需求邏輯。
作爲近年最具想象力的科技領域之一,機器人板塊今年以來在政策紅利、技術突破和資本涌入的推動下屢創新高。宋巍巍認爲,機器人行業的長期增長確定性依然突出。政策層面,中國將具身智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信部明確2025年批量生產、2027年形成國際競爭力的目標,並配套千億級產業基金。地方政府如北京、江蘇等地亦推出“首臺套”補貼、場景開放等舉措,加速產業落地。
在宋巍巍看來,中國是公認的製造業大國,而機器人產業又是當下製造業產業皇冠上的明珠,未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或將持續涌現巨大的投資機會。
同時,宋巍巍提醒投資者需注意兩類風險:一是技術瓶頸,如AI視覺導航、柔性抓取等長尾場景尚未完全突破,可能影響商業化進度;二是供應鏈風險,高端軸承鋼、芯片仍依賴進口,地緣衝突可能導致成本上升。
中歐基金科技組資深研究員董亮: 掌握AI入口的產業鏈公司值得關注
在本次中歐AI Day的最後,中歐基金科技組資深研究員董亮從學術與應用結合的角度出發,分享了他的AI 視角。
董亮認爲投資新興產業,必須要從技術角度出發,纔有望在產業浪潮到來前或上市前抓住機會進行佈局。在他看來,整個投資相當於F(X)公式,所謂做差異化就是在X上進行更前端的投資。
基於此,他解構出兩大維度,一是判斷行業1至3年產業趨勢如何?屬於加速成長還是邊際放緩,或是可能進入科技週期的泡沫期?二是從公司維度,判斷其是否具備長期價值,以及能否在整個產業鏈佔據一席之地?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董亮歸納出兩類最值得投資的公司:一類是從需求側推導,在AI浪潮下掌握入口的產業鏈公司或具備更大優勢;另一類則是在供給端,擁有大量數據積累的公司未來有望在垂直領域形成較強壁壘,這些公司也值得關注。
短期來看,整個模型的迭代將會從非線性重新迴歸到線性,當下可能已進入應用投資的最佳窗口期。從歷史經驗看,模型迭代每次都會以吞噬效應覆蓋下游應用場景,應用開發就會變成沉沒成本,而模型一旦步入放緩階段,應用就有了投資價值,大型公司也會在各大場景中結合垂類應用。
互聯網行業在過去10年內流量快速增長,利潤釋放則從第六年開始,且僅用三至四年就達到了數千億規模,當前可能已破萬億。在互聯網世界裡,從流量爆發到利潤累積的過程是非線性的。放眼未來十年,董亮預測AI入口級用戶時長將進一步增長,AI推薦算法效率也將大幅提升。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預示未來表現,也不作爲任何投資建議。其中觀點和預測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後可能發生改變,外部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歐基金觀點。未經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您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閱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說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產品法律文件和風險揭示書,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認真考慮基金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瞭解產品情況及銷售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並謹慎做出投資決策。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預示未來表現,也不作爲任何投資建議。其中的觀點和預測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後可能發生改變。未經同意請勿引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