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不足收費未管 停車困境難解
停車位供給不足,民營停車場收費未加強監管,導致「停車費只漲不跌」。(馮惠宜攝)
臺中市車輛持續增加,但停車位供給嚴重不足,熱門商圈1小時停車費動輒80元起跳,部分地段甚至破百元,停車支出不斷壓縮市民荷包。市府雖積極推動停車空間釋出,但對民營停車場收費未加強監管,導致「停車費只漲不跌」的惡性循環。
以市府訂定的《臨時路外停車場獎助辦法》爲例,每格車位補助3000元,最高60萬元,但不得超過工程造價一半。成效卻不彰:2023年無人申請,2024年僅5案覈撥33萬元,相較龐大停車需求,幾乎杯水車薪。共享車位亦面臨挑戰,市府自2024年起釋出公家機關停車場,半年新增1310格,約等同4座立體停車場容量,但夜間與假日使用率偏低,未能顯著緩解商圈車位緊張。
問題核心不僅是供給不足,且收費缺乏規範。地主將閒置空地改爲停車場,能減地價稅、產生現金流,等待開發時機;業者則掌握定價權,市民卻承擔高額停車費。若政府僅靠宣導與補助,無法真正保障公共利益。
對策上,市府應更積極,首先規範民營停車場收費不得高於鄰近公營場一定幅度,例如20%至30%,以避免暴漲。其次,推動智慧停車計費方式,以分計費或緩衝時間,提高週轉率。第三,透過政策協商或團體協議,建立政府、業者與車主間平衡,避免市場完全主導民生成本。
停車問題不只是民生不便,更影響交通流暢與效率。若政府持續缺乏監管,停車亂象只會惡化;唯有建立合理管控機制,才能真正化解「車多位少、收費高」的結構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