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電壓力近逼 非核家園風向變了?

核安會主委陳明真曾在二○二二年投書媒體,指出綠電發展進度落後,核電廠及火力發電廠陸續關閉,擔憂未來供電不穩,建議二○二五年非核家園延後至二○三五年。陳明真四月廿四日在立法院被立委問到是否仍認同自己過去的建議,他先是表示能源問題涉及國安議題,經立委多次追問,坦言非核家園延到二○三五年可以減輕供電壓力。

媒體報導因核三廠二號機即將在五月十七日除役,核電延役之修法是否通過,備受各界關注。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之前在「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討論時,委員們認爲站在國家安全的角度應保留核能,中央「沒有非核家園信仰」,非核家園也「不是行政團隊的神主牌」,政府的態度是「很開放的」。

短時間內,連續兩位閣員挑戰執政黨的「非核家園」黨綱,是否很不尋常?賴總統上任後是否早就想修正非核政策?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也是和碩董事長的童子賢,儼然成爲推動核電的苦行僧。童不辭辛苦、不計譭譽四處演講,強調核電對臺灣的重要性,大聲疾呼修正「非核家園」政策,筆者極爲欽佩。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也改變過去的反核立場,李遠哲目前擔任「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顧問,他支持童子賢的擁核立場;他說核能雖危險,但比起溫室氣體排放造成人類滅絕的大災難,「目前還是有需要的」。

李遠哲還說「童子賢並非放大砲,而是真心話」,臺灣社會必須改變,「賴總統不是不瞭解,但身邊有許多壓力」。他明白賴有壓力,但是希望賴能帶領國人走向好的路。筆者舉雙手贊成。

其實,筆者很早就感覺賴清德對非核政策頗有彈性,二○一八年「反二○二五年廢核公投」過關後,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在第一時間即表示會順應民意,尊重公投結果,表示依照公投結果,不再設定二○二五非核家園期限。

當時的經濟部長沈榮津在公投後,也鬆口二○二五年會「缺電」,指除節電、綠電外,要把核電納入整體思考,並於公投後二個月內對外提出新能源政策,指示臺電就核三兩部機組延役進行評估。可嘆蔡英文有不同意見,只得叫停。

修正非核家園政策很重要的原因,即臺灣面臨缺電危機。爲應付缺電,兩年前臺電決定大林五號機及興達一號機,在除役後不拆除,改爲緊急備用機組。臺電也規畫臺中電廠現有五到十號燃煤機組將提前除役,但除役後不拆除而轉爲備用;政府更決定核二、三廠四部機組除役後不拆廠。

「除役不拆廠」是全球極少見的作法,配套措施極複雜,但臺灣不得不推動,顯示缺電危機之嚴重。兩位閣員一前一後提出修正非核政策,很顯然風向已經變了;衷心希望政府能修正非核政策,使臺灣脫離缺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