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課堂”培育實戰型人才
中工網訊 智慧建造在建築中是如何運用的?怎樣構建智能化系統進行工地實時數據監測?日前,中建六局六建公司聯合天津濱海職業學院智慧建造學院把沉浸式“工地課堂”,搬進在建中的天津濱海職業學院施工現場。通過企業選拔的7名工匠講師,結合實際工作進行現場授課,不但爲學生提供書本以外的實用技能知識,更爲企業吸納選拔優秀人才提供機遇。
積極落實產改工作,中建六局六建公司以“校企協同培育、深化產教融合”爲抓手,通過聯合多所高校共同打造“工地課堂”項目。自今年5月項目啓動以來,“工地課堂”已累計開展7次授課,吸引各合作高校中的工程造價、建築工程技術等各專業學生300餘人次參與。
“工地課堂”的工匠講師平均年齡32歲,均來自該公司項目部工程、技術、安全等一線崗位的專家,他們手握多項專利與工法成果,摒棄傳統教學的抽象理論宣講,採用“三步走深化教學”模式:聯合授課解析智能建造技術的“前世今生”,技術演練實操BIM協同平臺的“運轉密碼”,沉浸式體驗綠色施工環節的“生態智慧”,讓學生在鋼筋水泥的“課堂”裡,直觀感受裝配式建築吊裝工藝的精準、智能監測系統運作的高效。
學生在真實施工場景中,既練就了全站儀操作等“看家本領”,又觸摸到智慧建造等“未來科技”,實現從“紙上談兵”到“實戰練兵”的跨越。天津濱海職業學院李同學表示:“在‘工地課堂’親眼見到BIM模型如何指導施工,課本上的知識一下子‘活’了過來。”
在課堂裡學理論,到工地上練技能。這種“教室延伸到工地”的教學場景遷移,成爲該公司深化產改、深耕產教融合的生動創新實踐。
目前中建六局六建公司已先後與東南大學、東北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開展校企共建活動,並吸納多名合作院校優秀人才加盟企業技術團隊,爲企業構建起“招生—培養—就業”的良性閉環。同時,通過引入高技能人才參與技術攻關,公司已主導編制了3項智能建造核心標準,斬獲2項美國LEED金獎及19項國家級BIM大獎,其4個省級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實現單項目減排52%、工期優化30%,爲行業提供一份可複製、可推廣的綠色施工“標準答案”。
“產改的核心是育人,關鍵在融合。”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以項目部爲樞紐,升級“工學交替、能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定向課程開發、雙導師帶徒等舉措,培育更多“懂技術、精管理、善創新”的新時代建築工匠。
(天津工人報記者李汝斌 見習記者孟晗)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