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屢洩密...清大9月再開「工程倫理課」!周卓煇:亡羊補牢

臺積電驚爆工程師涉嫌竊密案,引發社會震撼,長年推動工程專業倫理教育的清華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周卓𪸩表示「不覺得意外,只感到遺憾」。圖/周卓𪸩提供

生成式AI闖進校園!聯合新聞網正在調查「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習慣」,誠摯邀請各科系大學、碩博士學生填寫問卷。 ➡️點擊填答

臺積電驚爆工程師涉嫌竊密案,引發社會震撼,長年推動工程專業倫理教育的清華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周卓𪸩表示「不覺得意外,只感到遺憾」。周卓𪸩說,清大學生最愛的「工程倫理」課程將於9月2日再次開課,這次將從「工程倫理守則」、某科技龍頭公司自訂的專業倫理守則及2022年增訂的「國安法—經濟間諜罪」等議題,來檢視這次的「機密技術竊取」事件。

清大特聘教授周卓𪸩指出,工程倫理這門課從1990至2024年在清大共有1萬610人選修過;若不是2016年通識中心的「壯舉」,修課總人數應該更多。2016年清大合併新竹教育大學,清大通識中心利用課程重新盤點之際,終止了這門課,也就是說,合併後的清華大學不需要「工程倫理」這門課嗎?

周卓𪸩回顧,35年前多虧中原大學及一羣願意走出禱告室的基督徒教授,特別是中原大學當時的工學院院長王晃三教授;在他的帶領下,工程倫理課程的輪廓、架構、個案資料,逐漸豐富了起來;隨後,便促使工程倫理課程率先在清大與中原這兩所大學開辦。

周卓𪸩說,那個時期,其實工程倫理課程在美國與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已經實施了多年,曾有畢業校友在澳洲求職,想考個工程師證照,其中的一個要求,便是要上工程倫理課程。直到出了世界級的大事,像是2001年的安隆案,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因爲牽扯到太多的哈佛校友,哈佛大學商學院纔開始面對,開始重視企業倫理教育。

周卓𪸩說,這次「某科技公司機密技術遭竊取」事件,三位涉案校友,除了當事人應當面對之外,各該公司、學校應該加強在職、在校「品格教育」;政府也應該對新增的法規「經濟間諜罪」,加強宣導,以防範未然,而非事後重懲。

周卓𪸩說,現階段大學端可以做的事,包括「品格教育」的落實;清大方面,至少可以立即檢討、改進,督促相關學院(半導體學院、工學院、電資學院、原子科學院……等)與相關係所,開設工程倫理等專業倫理課程,如此這般,也是「亡羊補牢,猶不爲晚」。

周卓𪸩說,他在清大唸書4年、教書快38年,他對清大有極高的期許;他最想要看到的是,清大可以真心落實校訓,也就是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落實在教育上,讓畢業學生,都有這般氣度、氣質,而不是光說不練,技術灌輸與品格教育脫節。

周卓𪸩說,這一次,他將帶着10個系所、180多位學生,從工程倫理守則、某科技龍頭公司自訂的專業倫理守則,以及2022年增訂的「國安法—經濟間諜罪」等,來檢視這次的「機密技術竊取」事件。同時也會探索「那座山」的工作環境,是否真的會有工作、家庭難兩全的窘境?